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
建黄金水道,发挥上海龙头作用
  据新华社北京9月11日电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近日正式印发。记者就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关问题采访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遵循5条基本原则。一是江湖和谐、生态文明。二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三是通道支撑、协同发展。四是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五是统筹规划、整体联动。

  我们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四大战略定位: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湖、湿地生态功能基本恢复,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3%,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长江黄金水道瓶颈制约有效疏畅、功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衔接高效、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取得重大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培育形成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陆海统筹、双向开放,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发展的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基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长江流域管理体制全面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基本形成引领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带。到2030年,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水脉畅通、功能完备的长江全流域黄金水道全面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立,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问:在《规划纲要》主要任务中,对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是如何考虑的,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有哪些?

  答:要着力推进长江水脉畅通,把长江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强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力。

  一是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全面推进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重点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围绕解决支流“不畅”问题,有序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加大相关资金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快长江船型标准化步伐。坚持安全第一,提高客船安全标准,完善危险化学品船舶技术规则和运输管理。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船舶,加快淘汰低效率高污染老旧船舶。健全智能服务和安全保障系统,加快长江水运预防预控和应急救助能力建设,增强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国家船舶溢油应急设备库和溢油应急船舶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

  二是促进港口合理布局。强化港口分工协作,统筹港口规划布局,优先发展枢纽港口,积极发展重点港口,适度发展一般港口,严格控制港口码头无序建设。鼓励大型港航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采用商业模式整合沿江港口和航运资源。发展现代航运服务,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端航运服务业态,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服务。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枢纽港与铁路、公路运输衔接互通。

  三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设长江大动脉,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优先实施消除铁路“卡脖子”工程,形成与黄金水道功能互补、衔接顺畅的快速大能力铁路通道。加快建设高等级广覆盖公路网,有效延伸黄金水道辐射范围。优化航线网络,提高主要城市间航班密度,培育和拓展国际运输航线,积极发展航空快递。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油气管网,加快建设主干管道,配套建设输配体系和储备设施,提高原油、成品油管输比例。

  四是大力发展联程联运。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有序发展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增强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城镇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多式联运,鼓励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增加集装箱和大宗散货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公水、空铁联运效率,提升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

  支持上海加快建设科创中心

  问:在强化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哪些考虑,提出了什么举措?

  答:要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为此,《纲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主要有:

  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创新示范高地,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立和完善一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专利联盟。三是集聚人才优势,国家各类人才计划结合长江经济带人才需求予以积极支持,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建立高水平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地方或企业对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给予一定的薪酬补贴。四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整合优势创新资源,打造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服务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链,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五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公众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力量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完善技术成果转让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

  二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依托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整合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引导生产要素向更具竞争力的地区集聚。积极推动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船舶等产业改造升级,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二是打造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研发设计、金融保险、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商务咨询、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等服务业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支持现代传媒、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有鲜明特色的长江文化基地。

  三要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关键系统及装备研制能力,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二是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实施沿江城市宽带提速工程,持续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纤入户,提升宽带用户网络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加快4G移动宽带网络建设。三是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先进高端制造业体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

  四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一是突出产业转移重点,下游地区积极引导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内需为主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中上游地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促进产业价值链的整体提升。严格禁止污染型产业、企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二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推进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积极利用扶贫帮扶和对口支援等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平台。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和管理。三是创新产业转移方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鼓励上海、江苏、浙江到中上游地区共建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共同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实现利益共享。

  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

  问:如何构建长江经济带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答:要立足上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不同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一是发挥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将上海自贸试验区打造成服务贸易创新政策先行区。鼓励上海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率先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推动长三角与中上游地区共同构建航运、加工贸易和金融合作链条。率先构建引领跨境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规则体系。二是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加快推进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跨境运输便利化。以昆明为中心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进出口集散网络,促进加工贸易、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发展。加快云南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推进相关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三是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建设。推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重庆西部开发开放重要支撑和成都、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完善中上游口岸支点布局,支持在国际铁路货物运输沿线主要站点和重要内河港口合理设立直接办理货物进出境手续的查验场所,支持内陆航空口岸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航班。

  沪渝等地率先试点负面清单

  问:长江经济带在推进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想法和措施?

  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设和完善:一是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清除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动上海、重庆等地率先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试点。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区域间市场准入和质量、资质互认制度。研究建立务实、高效的区域标准化协作机制。二是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省际之间沟通协调,做好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打破区域分隔和行业垄断,逐步消除区域运输服务标准差距,构建统一开放有序的运输市场。加快物流体制改革,推进江海联运、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直达运输,规范收费行为,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加快完善投融资体制。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设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项目。鼓励地方研究设立长江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等资金进入具有稳定收益的投资领域。鼓励跨省区共同发起设立城际铁路、环境治理等投资基金,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探索创新金融产品,鼓励开展融资租赁服务,支持长江船型标准化建设。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复/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2版:大购网专版
建黄金水道,发挥上海龙头作用
新民晚报要闻A02建黄金水道,发挥上海龙头作用 2016-09-12 2 2016年09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