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或者早高峰,朋友上班路上习惯性用手机里的滴滴、易道、神州等APP叫车,一圈点下来竟无一应答,急得大呼“车都去哪儿了”。一会儿有同事点评说:“补贴减少,高峰耗油,司机索性都下线了。新行业跟传统出租车越来越像了。”
“跟传统出租车越来越像”,点出了网约车行业目前的尴尬状况。自从8月初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融合资源,促进中国移动出行行业更健康发展后”,习惯于APP叫车的用户们突然发现,车费明显涨价了,甚至出现短距离打车滴滴比普通出租车贵的现象。其他APP也出现各种的状况,比如司机挑客,去机场接单快,近距离的单子没人理。不仅如此,需要的时候,一样难以打到车。有位客户之前在易道促销时充值了2000元的预付费,花起来发现并不那么顺遂。这难道是行业走向垄断带来的结果吗?说好的用新科技降低出行成本、减少城市污染的初心呢?
很巧,《财富》杂志8月18日发布了“2016年50家改变世界的公司”榜单,这些公司上榜的原因是勇于向一些最重大的难题发起挑战,在为自己创造效益的同时造福人类。比如榜单上排名第一的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它在较为贫穷的国家放开了知识产权标准,发放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下调价格,并于今年3月宣布在全球最贫困地区不再申请药品专利,公司还在加强疫苗开发造福民众。滴滴出行是今年上榜的两家中国公司之一,排名第30位,主要理由是提供更加优质服务,减少出租车司机无目的空驶时间,大量降低机动车的碳排放。
“光荣榜”一上,质疑声不少。网约车模式诞生之后,确实方便了用户叫车,直观便捷,尤其去异地出行时打车,同一个APP就能解决,不用搜索并记住不同公司的叫车电话,这是公认的进步。然而也有不同声音认为,滴滴上榜有点勉强。从实质上看,它对于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来说只是取代作用,利润主体转移而已,网约车公司依然是商业赢利模式下的企业,公益方面的特征不明显。同时有人担心,网约车压缩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生存空间,一旦这一新兴行业走向垄断,竞争趋于消失,以前快速扩张时大量的烧钱投资注定要收回,庞大的运营成本需要支撑。既然是公司,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是天经地义的。谁肯一直做蚀本生意?羊毛出在羊身上,“一统江湖”之后会不会走入低质高价的窠臼,令人疑虑和担忧。毕竟,保持适量的竞争是最好的鞭策,促进公司努力进步,给广大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回过头来看,传统出租车行业优点也不少,只是可能我们平时习惯了它一贯的服务水准,难得想起它点点滴滴的好,对“默默无闻”的它懒得给予点赞。以上海的出租车行业为例,一直是外地和海外人士感受城市服务水平的“第一印象”:政府和公司对车辆和员工管理严格,司机服务流程规范,熟悉城市道路快速送达,公司叫车电话派车准时,用户乘坐出租车安心,一旦出现纠纷投诉必有结果。遇上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开私家车的网约车司机可以自由地选择不出门不接单,“主力队员”出租车依然驱车奔跑在大街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肩负的职责使然。就市民的感受而言,更不用说出租车投诉明显少于网约车,像对网约车常见的不认路、不放心、约的车牌号和来的不一样等吐槽,出租车就很鲜见。
传统的出租车担当了服务的主渠道,决定了行业水准的标杆;由私家车、租赁车等闲置运能构成网约车的主力,成为供给的有力补充。两者不可偏废,谁也取代不了谁,反而互相促进提升。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得到较满意的供给,实现较高运转效率,畅通了经济的“血脉”。
传统和创新,都有存在的价值,垄断则不可取。在竞争环境下,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变得更强健有力,最终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