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摩拜”实验,商业创新出行方案
王煜
  ◆ 王煜

  橙色的摩拜单车,以所有人都没有想象到的速度风靡申城。创始团队把它们的产品称为“全球首款无桩共享单车”,而在城市规划专家看来,服务社会、商业创新与政府鼓励这些因素共生出的“摩拜模式”,或许可以看作新一代公共自行车的有效实验。

  解决几个社会问题

  “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谈到创业的初衷,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这样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交通的拥堵、空气的污染,是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长期存在但尚未有效解决的两大顽疾。

  他说,一辆汽车一般至少要占地10平方米,而一辆自行车只占地1平方米,如果全上海有100万人愿意选择不开车而用自行车出行,那就能让路面多出900万平方米,即9平方公里的空间。这比上海老静安区的面积还要大。

  而上海市的自行车保有量也非常大,王晓峰获取的数据是1200万辆,其中有许多是停在路边或者丢在车库里许久不骑的“僵尸车”。他设想,如果让其中一部分车主不用留着车而是改骑共享单车,又能省出许多空间来。同时,骑行绿色低碳,1万辆自行车的骑行相较于开车,一年可以减少碳排放约4000吨。

  这让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共自行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当然,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新鲜,仅在中国,目前就已经有180多个城市开通了城市公共自行车服务,但主流的模式基本都是政府出资购买企业的服务,而且是采用有桩的模式,即借车和还车需要到固定地点。这个模式目前运行得比较好的是杭州,诀窍在于站点密度足够大:在杭州主城区,已经基本实现任意一点的300米范围内都有公共自行车的服务点。

  但这个模式并不能照搬到上海。很显然,上海对自行车的需求量要大得多。2008年以来,上海共有9个区推行了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已建立公共自行车网点1021个,投放自行车27812辆,累计办卡数205689张。办卡、租还的不方便,以及大多数自行车并不能跨区租还,让这些项目一直不温不火。

  固定桩位的存在让公共自行车的建设成为一个耗费大量资源的漫长过程,王晓峰看准了这个痛点,于是摩拜最大的革新就在于“无桩”:在路边合理的停车区域可以随意停放,落锁就是还车;通过车锁的GPS定位,用手机App就能找到附近的车,扫码就能开锁骑走,相当方便自由。半小时1元的费用,人们都已熟悉的手机支付方式,也让人没有压力。于是摩拜迅速火了起来。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撰文道:“自行车共享或公共自行车系统从196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有过三代:第一代是荷兰1967年;第二代是丹麦1995年;第三代是法国2005年。欧美城市的自行车共享基本上是第三代的技术与体制模式。国内的杭州2008年开始搞公共自行车,基本上也是第三代模式。摩拜单车的创新有可能开启第四代模式。”

  不过王晓峰并不特别在意这些“模式”的说法。O2O、互连网+、共享经济……这些热词几乎都能和摩拜沾上边儿,但他最初并没有想去套某个模式,现在也没有。他一直强调的是,他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想让许多年后,身处的这个城市变得更美好。对于一个在这里已经生活了12年的“上海女婿”而言,这种感情真实而淳朴。他还想让这样的美好的范围更大一点,于是特意把产品的上线日选在了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让骑行成为时尚

  和滴滴、优步等共享出行的平台不同的是,摩拜不仅做软件,还自己生产自行车。在设计产品前他和团队问自己、问政府、问用户,什么样的公共自行车是他们想要的。为了维护便利,单车不能“掉链子”,于是就用轴传动代替了链条,尽管后者轻便和便宜许多,骑行的速度更快;车铃做成旋不下来的,自然防掉防盗。政府说不能容易生锈,不然放在路边影响市容,于是车轮上几十根易锈易断的辐条被镁铝合金的五根轮毂取代。有用户说不能样子太丑不然不愿骑,于是单车的颜色变得很亮丽……

  小小的一辆单车,上面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有设计,难怪摩拜把业务扩展到北京的第一周,就有车辆被人偷去“研究”,后者承认是想搞山寨产品。这样的产品俘获了年轻人的心,王晓峰说,他们的用户里一半是80后,四分之一是90后,这群人的带动力很强,靠着他们的双腿和口碑,小橙车在城市到处飞驰。

  王晓峰坦承摩拜目前还只有六七十分,但他会努力慢慢把它做到90分。

  公共自行车走向何方

  摩拜目前的收费,肯定是烧钱的,将来要怎样盈利?王晓峰总是对媒体说“我还没想好怎么赚钱”,他觉得现在他还在事业的山脚下,现在就想盈利模式,可能到了山顶之后完全用不上。持续关注公共自行车领域的同济大学教授潘海啸则认为,如果盈利模式不清晰,可以考虑成为政府采购的对象,因为摩拜毕竟有社会和公益属性。

  其实,政府也一直在给予摩拜鼓励和支持。他们成立一个月的时候,街道领导来访;两个月后,区领导就重视了;四五个月之后,在上海管理交通的副市长蒋卓庆来调研。上海临汾街道,一口气就建了16个推荐停车点,几乎每个小区门口都有一处;在虹口和长宁等政府支持下,截至2016年8月5日,针对摩拜免停车费的地铁站点增至71个。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已经把摩拜放入上海街道设计导则。9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也听取了摩拜单车的介绍,并谈起他年轻的时候会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拆装研究一辆自行车。

  各种规划研究院,包括潘海啸这样的学者,对摩拜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收集到的骑行出行的数据。王晓峰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图片,深色的上海地图背景上,闪着无数疏密相间的黄色小点。“这可能是人类第一次有了城市骑行规律的轨迹图。”王晓峰说,他愿意把这些数据分享出去,请运筹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专家一起来研究出行的规律。

  做公共自行车的不只摩拜一家。对于已有的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潘海啸认为,摩拜模式不会代替它,而是互为补充。在他看来,桩式公共自行车适合骑行需求量稳定维持在比较高的地点,而摩拜适合分散的不确定的骑行。

  王晓峰也认为,如果有固定的骑行需求,最好的选择还是买一辆自行车而不是租车。摩拜将来会成为一种绿色出行的便捷选择,出门是坐地铁、公交,是骑自己的车还是骑公共自行车,完全看当时的需求而定。

  潘海啸认为,公共自行车没有必要完全代替个体的出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成为自行车文化回归的一种触媒。这是绿色出行价值观的回归。

  摘自《新民周刊》2016年第36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化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保健/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4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11版:新民环球/讲坛
   第B12版:博览/新民环球
“摩拜”实验,商业创新出行方案
傅海澜传
同和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0“摩拜”实验,商业创新出行方案 2016-10-10 2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