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添自信
央视文艺一向具有领航中国综艺风向标的意义,它运用最强阵容倾力打造、并在本月连续播出8天的《中国民歌大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带领观众领略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民歌魅力,它分“河水天上来”“长歌万里行”“共饮一江水”“大海故乡情”等集播出,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结合黄河、边疆、长江、沿海等地域的独特人文风情和壮丽山河,共同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中国民歌版图”,在广大观众中掀起一股民歌热潮。来自全国各地的32组民歌传承人集体出阵,犹如展出了原生态的“中国民歌天然活化石”。而由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等组成的嘉宾点评,更为观众了解民歌的“前世”“今生”进行普及,如广为传唱的民歌《茉莉花》在不同地域竟有不同的版本,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观众踊跃点赞。它的横空出世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与当下许多娱乐化的真人秀拉开了距离,显出了它根扎华夏大地的文化厚度和广度,歌声让人们记住了乡愁,增添了自信。
沁人心肺沐清风
北京卫视播出的真人秀《传承者》同样显现了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初心,它在娱乐声中犹如吹来一股清风沁人心肺。节目由陈道明、华少、朱丹、范明组成文化观察员,力图通过中国顶级文艺演出团体的文艺汇演,带领观众从上一季文字传承走向本季“视觉传承”,并找回逐渐消失的文化之根。诸如抖空竹、武术、木偶戏、杂技、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技艺都各具特色,在《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经典与创新相遇,给观众带来了精湛的表演和传承创新的深意。如“抖空竹”不仅融合了京剧花旦的艺术造型,也运用了舞台光影技术,使之在保持古典传统时又不失现代气息。对于为何选择参与《传承者》,一向拒绝娱乐真人秀的陈道明直言道:“就因为它叫传承者,我就来了,为了国家传统文化,尽自己的力量。”
引领风尚有意义
厚重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真人秀的融合,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坚守,更给真人秀注入了中国元素和民族精神,也给节目带来了艺术创新。回溯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灿若繁星,以此激活只靠洋拐杖才能行走的真人秀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中国疯抢外国电视节目模式已把人家30年库存全部抢光的当下,面临山穷水尽的电视节目唯有自主创新。从这一点来说,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民歌大会》等已作出示范。它们不仅成为舆论关注焦点,而且收视不俗,更在大量娱乐至上的综艺节目中另辟蹊径,引领风尚。
这些年,收视竞争日益激烈,真人秀已成各大卫视的“重武器”。过度依赖娱乐明星、过度依赖拷贝洋模式,使许多节目显得有意思没意义,有娱乐没文化,甚至丢失了自己的中华之魂。其实,所谓的现象级节目并不是只有收视率一项指标,而要看这节目是否能真正走进亿万观众心里,是否能赢得社会广泛的美誉度。这一点,无论是《中国民歌大会》,还是《传承者》,都做到了背靠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活了电视节目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活力,它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追寻,也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自信。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