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本书,文学老人巴金是这样说的:“《随想录》是我最后的著作,是解释自己、解剖自己的书。”
昨天,由巴金故居主办的“讲真话——纪念《随想录》创作完成30周年图片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1978年—1986年,八年时光,一百五十篇“随想”。随着十年“文革”结束,巴金先生拖着病体,在垂暮之年,一字一句写下《随想录》。至2016年,《随想录》已创作完成三十周年,“讲真话”三个字也在《随想录》真挚深沉的话语中走进无数读者心里。
整场展览分为“探索”、“真话”、“再思”三个篇章。“探索”篇将1978至1986年间巴金创作《随想录》的历程,以编年体的形式依次呈现,展现了巴金是怎样写《随想录》的。每一年将本年度创作的《随想录》经典文字、珍贵影像、手稿图片、媒体报道仿真件组合在一起,并将当年发生的影响时代进展的社会大事备注在旁,重现巴金彼时写作的形象、心情和引起的社会反响。
此外,本次展览另设互动区,观众戴上VR设备犹如置身巴金故居,随意进入限制参观区域,自由观赏。另一侧,两千多根铅笔组成的巴金头像中,观众可以随意抽取铅笔,在旁边方凳的铜版画浮雕上涂画拓印,拓出的画像留作纪念。另有为本次展览专门设计的读书笔记和明信片可作留念,其中11幅插图是由陈家泠领衔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团队专为《随想录》绘制的。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2日,每天9:00-16:30开放展览(11月2日14:00结束),广大市民可免费前往观展。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