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战胜了蒋介石围追堵截、张国焘分裂危险、人类生存极限的三重挑战,取得了战略转移、战略转变、战略转折的三大胜利。长征不仅实现了中国革命根据地从东南到西北的战略转移,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还实现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战略转变,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到胜利的战略转折。从长征的终点出发,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展开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新画卷。不知不觉间,父亲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今年十月正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也是父亲诞辰一百零八岁纪念日,在特殊日子里,我们尤为怀念父亲——谢方祠,他的音容笑貌至今萦绕在哥哥谢元元、姐姐谢京京和我等的心间……久久难以忘怀。
父亲出生在江西泰和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耕读习武。11岁时爷爷去世家境贫寒,父亲挑起了生活重担。为了生计,耕过田、宰过牛、贩过盐,仍然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由于不堪土豪恶霸的欺辱,寻求一种全新的生活,1928年参加中华苏维埃的农民协会,担任反帝同盟村合作社主任;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先后参加了万泰游击队与独立团。1934年10月随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从瑞金出发,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任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一连的司务长,1936年10月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于1937年12月担任八路军129师先遣支队供给处处长,1940年4月担任129师10旅供给处处长,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英勇奋斗。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担任晋绥吕梁军区供给部部长,1948年6月担任晋中军区供给部部长,1949年5月担任山西军区供给部部长,1950年9月父亲奉命调任总后勤部驻绥芬河基地转运站,担任首任站长兼任绥芬河卫戍司令职务,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后勤保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父亲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经历了枪林弹雨的考验,他先后参加过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役、湘江之战、突破乌江、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攻打腊子口、吴起镇会师,最后胜利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跟随刘邓大军转战太行山麓,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解放太原及一系列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撰写了长征回忆录《九个炊事员》,这篇文章先后被《星火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解放军报》等刊物收录,并被军委总政治部編入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文艺晩会《红旗飄飄》组歌,广为流传。作为全国中学生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父亲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在首次授衔时,也曾有战友为他鸣不平,但他坦然地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长征已经结束,每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内涵是永恒的,红军所留下的长征精神将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