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夜前往读者来电投诉的工地现场,现场感受了施工噪音给周边居民带来的烦恼。市民盼望,管理部门能够核实情况,规范工地施工,减少施工噪音污染现象,还居民一份宁静。
松江区新桥镇陈春路
夜间施工 我行我素
本报9月19日A6版曾经报道过松江区新桥镇陈春路上的“金地都会艺镜”楼盘工地在未取得夜间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长期“挑灯夜战”,轰隆隆的噪声,严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近日,市民汪先生再次来电反映,他已经反复投诉了七八次,可问题如今依然未曾改观。
近日深夜,记者来到现场放眼望去,工地内塔吊林立,灯火通明,一簇簇耀眼的焊花不时闪现,工人们正紧张地施工着。几台大型机械也开足马力运转着,突突突的机器声,两百米外仍然听得清清楚楚。一时间,马达声、敲打声、切割声此起彼伏,在夜幕下显得格外刺耳。
“夜深人静想好好睡一觉,可偏偏工地上传来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令人不堪其扰。”汪先生说道,“一开始想忍忍,但是没想到施工近一年,不知道这种彻夜难眠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记者致电松江区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从接到投诉后,城管部门已经前往该工地数次,责令开发商停止夜间施工并作出了行政处罚。如果建筑方依然我行我素,下一步将按照《上海市建设工程夜间施工许可和备案审查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行政处罚)的规定,对屡教不改或违法违规情节严重、行为恶劣的,市建设主管部门将依法予以降级或吊消企业资质的行政处罚。
静安区三泉路
道路施工 噪音扰梦
无独有偶,家住静安区的市民陶先生反映,数月来,紧靠小区的三泉路上的道路施工,晚上噪音连绵,让人无法入睡,附近小区居民都饱受折磨。
记者深夜来到此处工地,工地内灯光闪烁,工人正操作挖掘机等重型设备忙碌着。工地入口,一辆辆卡车仍在运输建筑材料,“乒乒乓乓”的声音依旧不小。
“最近几天情况稍许有点好转。”陶先生告诉记者,“在国庆期间,这块工地几乎每天都会施工至凌晨三四时,有时甚至24小时连轴转。”
陶先生居住的永泉公寓距离工地仅一墙之隔,因此诸如钻孔、电焊、打桩等作业发出的声响,完全是“长驱直入”进入家中,即使紧闭门窗也无济于事。
“家里有老人要安睡,孩子明年就要高考,大家都需要休息,怎么经得起他们这般折腾?”陶先生叫苦不迭,“很多住在小区的老人受不了噪音,后来只能无奈搬出去住了。”
记者致电静安区建管委,工作人员表示,陶先生反映的工地是市重大项目“普善路-万荣路-三泉路道路辟通改建一期工程”。静安区市政工程管理署也向该工程核发了《夜间施工作业备案审查意见书》,同意施工单位进行夜间施工。
对于市民的投诉,建管委表示将会同城管部门加强夜间施工现场的检查,对施工扰民行为依法依规处罚,并责令整改;同时依法追究相关参建单位的主体责任,并约谈项目负责人。
其次,建管委还强调将严格项目夜间施工的审批,对连续违反夜间施工规定的项目,暂停下一施工周期夜间许可,杜绝野蛮施工的现象再次发生。
本报记者 陆常青
施工噪音为何屡禁不止?
夜间施工的扰民噪音为何屡禁不止?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是夜间施工很难杜绝的原因。
“对于夜间施工噪音扰民,我们判断方法是测量工地临界噪声的分贝值,这是我们进行行政执法的唯一标准。”城管工作人员说,“有时候取证真和‘猫捉老鼠’一样,城管工作人员来了,施工方停了,刚一走,又开工了。”
他还告诉记者,执法部门要处罚也颇费周折,从取证到开出罚单往往折腾数次,对拒不交罚款的建筑企业,还得走司法程序,向法院申请执行,费时费力。有些建筑方就打时间差,偷偷继续施工,“再说,如果建筑企业没有按期完工,房地产开发公司会对其罚款,违规施工缴纳的罚款和误工的损失来比,也就不算什么了。”
市民的休息要保障,但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不能停滞,有些夜间施工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面对夜间施工的噪音,市民们是否只能默默忍受?有法律专业人士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和完善,提高惩处力度,缩短执法周期,才能形成坚实的“拒噪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