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赖,拒不执行,执行法官一次次上门找人,老赖东躲西藏,一年又一年捉迷藏,似乎乐此不疲。
不过,老赖的幸福日子差不多要成老黄历了——时至今日,“大数据”会说话,老赖有无可执行财产,一目了然。
昨天下午,市人大常委会“破解执行难”代表建议专题督办活动中,看看那些已经和正在解决的代表建议,就不难看出“申城执行”的新走向。一种说法是,化解执行难,就好比打通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的“最后一公里”。毕竟,司法公正的价值,最终在于定分止争;司法权威的彰显,最终要看能否定分止争;若判决书沦为一纸空文,那无异于是对司法公正与权威的挑衅。
维护司法公正、司法权威,走通这一公里,新工具新技术也不能闲着,“大数据”,用着很顺手。
老赖爱说,要房没房。好,肖萍代表就在建议中提出——完善协助法院执行机制、建立房地产信息查询快速通道。
目前,这个建议的办理结果是——解决采纳。
事实上,这几年,上海高院与市房地产交易中心一直在推进数据共享,2014年1月,双方正式开通“点对点”查询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快速查询房地产信息。2014年至今年9月,通过“点对点”共申请查询357503件,房地部门反馈348266件,其中查询到房地产达1978449套,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了执行效率。接下来,市高院将继续推进建立与房地部门的“点对点”网上查封。
老赖爱说,要钱没钱。好,徐增增代表在建议中提出——职能联动,信息共享,解决执行难。
目前,这个建议正在解决。
近年来,上海法院不断推进与政府部门的信用平台共享机制。如何推进?
其一,深化拓展“点对点”财产查控机制,持续拓宽查控范围,在已与33家银行建立“点对点”查控之后,今年8月市高院会同银监局,又与17家外资法人行、20多家外资行上海代表处部署联网查询和冻结。同时,市高院与社保中心、公积金中心达成一致,力争年底上线“点对点”。此外,正在推进不动产登记等传统财产查控机制实现由“查”到“控”的深化,以此大力拓展查控深度。
其二,推进失信惩戒联动机制。今年1-9月,上海法院通过最高院统一的失信惩戒被执行人名单库,共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32542条,同比上升22%,高铁、民航、金融机构将对失信名单库内的人员进行失信惩戒。上海法院还将执行案件信息纳入上海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继续推动本市个人和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的共享和披露使用。
一种趋势是,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将嵌入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审批系统,实现自动比对、自动监督,进而自动采取拦截、限制、禁止、惩戒,让失信被执行人“一案失信,处处难行”。
就这样,大数据越是“会说话”,越是打通部门隔阂“多跑动”,就越是有利于“精确执行”。
精确,意义何在?400多年前,莎士比亚在他的经典喜剧中,描绘过一段脍炙人口的司法正义——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欠了犹太商人夏洛克“一磅肉”,依照契约,安东尼奥该还账,但夏洛克有把握完全依照契约只要回“一磅肉”而不带“一滴血”吗?他没有,乃至最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威尼斯商人》脍炙人口,可以做出很多有趣的解读,一种视角不妨是——精准和精确,之于司法正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夏洛克的败诉恰恰就是一种反证。
时至今日,化解执行难,维护司法正义和权威,在司法部门和政府部门之间实现“大数据”共享,无疑是“精确执行”的有力保障。统计显示,今年1-9月,全市法院借助“精确执行”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信用惩戒,发布限制高消费令26095人次,同比基本持平;限制出境1599人次,同比上升9.2%。慑于压力,1.31万件案件被执行人主动履行生效裁判确定的义务,同比上升34%。
“精确执行”,也让长期未结案的清理成为可能。上海高院要求对截至2015年12月31日超过1年以上的20016件未实际执结的案件进行清理。目前,已经清理完毕20007件,清理率达到99.96%,执行到位金额27.05亿元,剩余9件主要涉及财产变现等原因,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中。其间,一个细节是,上海一中院执结一起长达6年多的“老案”,共涉及被害人700多人,历经3任承办人,锲而不舍,跑遍8省40县市;今年8月终于执行到位,6000多万元发还被害人。
时至今日,当依法治国的法治精神被提升至空前高度,上海要打造执行环境最好,执行效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实现执行规范化、实效化、信息化,会说话的“大数据”还将迸发出何等正义能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