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路780号黄浦剧场,始建于1933年,曾经号称“国片之宫”,《义勇军进行曲》在此首唱。
上世纪80年代后,北京东路成了五金一条街,黄浦剧场也开始兼职五金铺子。
今晚,清退了五金铺子、修缮一新的黄浦剧场重新开张。一个富有历史的老剧院,如何焕发新活力?又如何留住上海的文化记忆?
“国片之宫”
洗尽铅华帅气回归
1933年,在北京东路贵州路口,毗邻南京路的黄金地段,出现了一家金城大剧院。此后,金城大剧院出手不凡——《渔光曲》《风云儿女》等一系列优秀国产影片都在这里首映。由此,金城大剧院得了“国片之宫”的美名,堪称沪上剧院翘楚。
1935年,“国片之宫”迎来了最辉煌时刻——后来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此唱响,传遍中华大地。
1957年,金城大剧院正式成为上海人民淮剧团演出场地,当年年底,周恩来总理应著名淮剧演员筱文艳邀请,提议剧院更名为“黄浦剧场”并亲笔题名,沿用至今。
可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各类五金商铺集聚北京东路,黄浦剧场看看左邻右舍,东家、西家都是五金店,剧院的经营也不景气。终于有一天,剧院底楼租给了五金铺子。
黄浦剧院当然不会甘心兼职五金铺。今年3月,作为“十三五”期间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首个启动改造的历史剧场项目,黄浦剧场开始大修,清退底楼五金铺子,回归演出功能。修缮后的黄浦剧场焕然一新。不同于上海大剧院的千人剧场,黄浦剧场楼上楼下两个剧场都属于中小型剧场,专供各类中小型演出。其中,二楼中剧场,常设观众席位495座,新座椅坐上去很舒适,而一楼新增的“黑匣子”剧场,更是别出心裁。
别致剧场
对标国际主打原创
如果说,黄浦剧场清退五金铺子是功能回归的开始;那么,“黑匣子”剧场,就极可能是点亮回归之路的浓墨重彩之笔。
一个问题曾经让大光明文化集团董事长沈为民费思量。黄浦剧场属于大光明文化集团,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建设刚刚启动,黄浦剧场虽领风气之先,但地理环境仍有不便。现实是,北京东路上,虽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但大量的五金铺子,不会一时半刻全部搬迁。虽然毗邻南京路步行街,每天都有超过50万人次的大客流在这里流淌,但那些游客显然不是黄浦剧场的主力观众,再说,马戏城里的“时空之旅”早已是旅行社的保留节目。
“在研究了众多国内外剧场之后,我们决定在黄浦剧场推出黑匣子小剧场,力推国际戏剧和原创戏剧,一来是对申城戏剧市场形成有效补充,二来也是要在现有市场格局中形成错位竞争。”沈为民说。
“黑匣子”小剧场,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众多国内观众而言,还是一副新面孔。“黑匣子”剧场的定义是,没有明显的舞台与观众席的分割,观众能够完全沉浸在演出之中,与演员互动性很强。小剧场内部通体喷黑,形似“黑匣子”。“你看,在这里,观众坐席设计为可变坐席,可增可减,通常是399个座位,需要的时候,按动控制按钮,坐席收放自如。”黄浦剧场经理助理茅亦铭轻轻按动了按钮,一排排座位瞬间全部收起向剧场墙壁靠拢,舞台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不少,仿佛演员和观众之间也不再有“正襟危坐”的隔阂。
在“黑匣子”剧场,究竟要上演什么?从今天到明年1月10日,“黑匣子”将是黄浦国际戏剧节的主场演出地,来自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巴西的10多部精彩剧目,将在此上演,其中包括:两部国际剧目的亚洲首演,以及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伦敦国际默剧节、法国艾维尼翁国际艺术节的最新剧目;当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最新小剧场作品,也要在此上演。从光影形体剧、多媒体黑光剧到现代舞剧,“黑匣子”里将精彩纷呈。
观众培养
取道公益目标专业
最低50元一张,相较于动辄几百上千元的中小剧场票价,这样的“公益票”很受欢迎。首演“公益票”早已经一抢而空。今后,特殊演出外,最低50元的公益票,以及低价票将占到可售票数的一半。
“黄浦剧场的主流观众群,是青年白领和大学生群体。”茅亦铭说,黄浦剧场要培养一批成熟的“专业观众”,不止靠“公益票”吸引观众,还要实行会员制,普通观众购票后即可成为“普卡”会员,然后凭借购票积分享受升级服务,剧院为会员提供的服务,包括各种各样的讲座互动。
单单这个开幕演出季,各类演出和活动总计将达100多场,包括——“中外文化对谈”“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系列讲座”“戏剧工作坊”“戏剧翻译工作坊”等。在这些活动上,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艺术总监和导演、中外知名戏剧演员、知名学者,将与观众们“面对面”。
总之,黄浦剧场将呈现一个格局是:月月都是开放日,周周都有主题日,场场都有公益票。
一种乐观的预期是,观众是可以培养的。有一天,黄浦剧场的主流观众说起莎翁名剧,不仅仅会说:生存或者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在黑匣子剧场,面对戏剧大腕,在没有隔阂的舞台上,熟知台词的观众们未必不能“即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