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是一大热门。1890年,《黑桃皇后》就是由马林斯基歌剧院首演的;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马林斯基在捷杰耶夫的统帅下,已成为俄罗斯音乐文化的名片。
如果说以前上演歌剧,观众最关注的是卡司阵容(歌剧演员),那现在的歌剧演出已日益进入了导演时代。如何以现代眼光和理念挖掘经典歌剧的内涵,并辅之以当代高科技舞台技术,推陈出新,已成为上演歌剧的一大看点和题中之意。此番推出的马林斯基版《黑桃皇后》,秉承了这一理念,它最关键的玄机在于:序曲前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头戴拿破仑帽的男童(原剧本中是没有的),据称是“恶灵”,他接过了化身假面伯爵夫人授予的三张纸牌后,在舞台前搭建了个“A”字型纸牌。接着序曲奏起,其中有三张纸牌的动机、伯爵夫人不祥的主题。《黑桃皇后》的主要情节就是下级军官盖尔曼威胁伯爵夫人说出三张纸牌:三、七、A,而他最后就是输在A——此牌不是A,而是黑桃皇后!
这个“恶灵”男童将“恶”附身盖尔曼后,又变身童子军领头,然后消失舞台。而那个孤零零的A,就一直置立在舞台前面,随着剧情一幕幕一场场的展开,它似乎在默默暗示观众:这个A可不是虚设的——就好像舞台上有枚炸弹,这枚炸弹早晚要爆炸。那么,它将会如何爆炸呢?将近三个小时的歌剧,已临近尾声了,那个A依然站立着。就像猜谜,它的谜底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当盖尔曼赢了前两张牌,狂赌第三张牌A——刚才说了,结果不是A,而是黑桃皇后!绝望之下的盖尔曼惊恐万状,猛然倒在舞台前的A字型纸牌前——默默站立了近三个小时的A字型纸牌,终被轰然压垮!
按照剧本,盖尔曼在输了第三张牌后,是拔枪(剑)自杀的,但此版《黑桃皇后》,盖尔曼在扑倒A字型纸牌后,如雕塑般凝跪不动,唱出了最后的哀伤之歌。人们不禁要问:盖尔曼结局如何?究竟死了吗?其实,戏演到此,即使盖尔曼的肉体还在,他的灵魂已经死亡。他人生的最大目标是赢得巨资,进入上层社会(甚至不惜抛弃爱情),现在一切鸡飞蛋打,他的人生已到此结束了。我认为,这是此版《黑桃皇后》制作中最成功的创意。以往看此剧,每到盖尔曼最后自杀,总觉得情节有些突兀,现在经导演阿里克谢·斯特潘约克的奇思妙招,以“虚”充“实”,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最后“恶灵”男童再度现身,为“死不瞑目”的盖尔曼轻抚眼帘,首尾呼应。
除了主框架,导演在一些细节上也有妙笔。如第二幕第二场,盖尔曼潜入伯爵夫人居室,突然出现在她面前,威胁她说出三张纸牌。在这里,一般处理都是伯爵夫人吓得惊慌失措,而此版却相反——最为惊吓的却是盖尔曼,他居然跌倒在了伯爵夫人椅子上!想想也有理——所谓做贼心虚是也,做坏事的人往往内心最恐惧。另外,第三幕第一场,盖尔曼的军中卧室,剧情是伯爵夫人幽灵出现,此版设计为伯爵夫人突然从盖尔曼的床铺中现身,亦真亦幻,别出心裁。
此版舞台布景也很有特色,框架型的如油画般的古色古香和流畅灵动的场景转换,其中唱主角的是一根根圆柱,这些圆柱变化多端,忽而是场景建筑的组成部分,忽而又随着剧情的变化而流动分割成不同的场景展现,又兼具悦目的视觉美感,令人赞叹不已。
当然,欣赏歌剧,演员的演唱永远是重要的。饰演男高音盖尔曼的米哈伊尔·维库阿,第一幕第一场先声夺人,赢得热烈掌声,但也许发力过猛,嗓音质量后来有些下沉,直到终场前唱功状态才回升。此君的一大特点:演唱非常入戏,角色感强。饰演丽莎的艾丽娜·裘丽洛娃,是位女高音新秀,第一幕没唱好,高音时嗓音有些嘶哑。后两幕渐入佳境,声音结实宏亮,感情充沛。饰演伯爵夫人的伊莲娜·魏特曼比较中庸,对角色的心理刻画表现一般。饰演托姆斯基伯爵的男中音罗曼·布洛登科和饰演叶列茨基公爵的男中音阿里克谢·马可夫,表现上佳,尤其是后者,堪称一流,谢幕时得到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俄罗斯盛产一流男中低音,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