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生,那旦
郭晨子
  ◆郭晨子

  该如何庆幸在第18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我看到了著名川剧小生王世泽先生表演的传统折子戏《摘红梅》呢?若不是“600分钟600年”戏曲集锦的创意,平常还真没机会看着。

  《摘红梅》是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红梅阁》中的一折,戏从丫环陪着小姐到红梅阁散心刺绣开始,见红梅开得可爱,小姐令丫环折来一枝为她压鬓。舞台上的梅树,是插着靠旗的木棍,倒也“花枝”招展,这又何妨?丝毫不影响丫环伸手够不着、想攀无处攀的娇俏,好容易丫环借力接近了一枝红梅,还没有折在手里先痒痒得不行了,但听她极有音乐性的川韵念白“蚂蚁儿”,不提防蚂蚁落进了衣领,小女儿态顿生。《红梅阁》演化自明朝周朝俊的《红梅记》,与晚清以来成形的地方戏曲不同,川剧自然流露着文化感,丫环把花交给小姐,说花在笑人,花笑小姐红颜孤零,小姐反唇相讥道:她也笑花,她笑花冷落香魂。

  红颜哪能孤零,香魂也未冷落——小生上场了。

  却原来,川剧小生是穿两层褶子的,俗称“鸳鸯褶子”,里面一层是真丝的浅粉绿,外面一层是纱质的淡桔黄,如此柔软飘逸的材质踢开时似浪花翻涌,一下子就对应了小生的心潮澎湃,翻飞叠起的褶子也像一朵瞬间层层叠叠绽放开的花了,这才叫“心花怒放”。外一层褶子的一侧小生是勾在手上的,这时常半敞似的穿法因材质的轻盈并不粗俗,风流倜傥地恰如其分。再看小生的脚下,一双朝元靴踩出种种步伐,表现他见到小姐的心情时脚步比旦角还要细碎,一只脚只落下着地一丁点另一只脚就跟上了,生行的两只脚竟然也可以像两只蝴蝶,看得眼花缭乱。

  最为绝妙的还不是小生和小姐的视线牢牢搭在一起,丫环伸手做剪刀形才剪断,而是在丫环代小姐赠予小生红梅下场了之后。花也送了人也走了戏还没有完,同窗唤小生回书斋攻读诗书,小生哪里还有这等心思?他迫不及待地夸奖小姐的容貌,得意于美人眷顾,何以为证?当然是那枝红梅。可红梅在哪里?右边袖子里翻翻,没有,左边袖子里再掏掏,还是没有,小生急得落了方寸。且慢!怎会有幽香一阵?挥一挥手,又似没有了。以为香气消失了,分明暗香又袭来……亲近过小姐发鬓的红梅就插在小生的耳畔啊,他兴奋得忘乎所以了。

  好像闻到了梅香,好像“看”到了嗅觉,一时想不出还有什么剧种、有哪个折子是诉诸气味的,而川剧小生能演出来爱情的香气!以花香勾连一见钟情两情相洽,实在比酒更沉醉、更弥漫。

  台上的小生已经76岁了,是参加此次《600分钟600年——中国戏曲经典名家盛荟》中最年长的演员。翻看说明书,王世泽先生擅演百余出传统折子戏和数十出大幕戏,不由着急,他的弟子们学了多少、学会多少?仅他那撩帽带一个动作的“瓜、嗲、媚、秀”承继者们练就了几分?

  而在演出中,梨园戏的《吕蒙正·煮糜》似乎是唯一在字幕上打出来传授老师姓名的,这份尊重令人动容,也令人对古老的梨园戏放心。

  之前看过曾静萍团长演《吕蒙正》中的《过桥入窑》和《探窑》,看过刘月娥大小姐的纤纤十指卷草门,唱不尽说不出的种种手指一伸一放竟全有了。《煮糜》一折正好续上前情,养尊处优的小姐违抗父命自己做主嫁给吕蒙正之后,日子过得贫寒,母亲放心不下,带侍女和院公送来米、银和衣裳。有米了,能为夫君煮一锅粥,这有多么好!独守寒窑的她去拣柴,柴扎了手,去淘米舀水,左一倾右一斜,长了主妇的本事,她端着锅回窑,盛了米和水的锅分量重、窑内又低矮,她前曲着弯腰俯身,她边“煮糜”边念及郎君,她忍不住出窑远望和迎候,等她回来,粥已煮沸,急忙掀起锅盖,又不小心烫了手……

  都不打紧,她心甘情愿地承担。因为是千金小姐,所以不谙世事,贫贱夫妻亦百事不哀。一直以为,这些戏里旦角的魅力在于女儿家天然的娇憨和锦衣玉食养育出的天真,看罢《煮糜》才明白,娇憨和天真也是外在,一孔寒窑内的安分和安然,有米下锅的欣慰和期盼,一举一动一思一念演绎得全都日常,越日常越高级,寒窑内的这个女人等同了爱情。

  于这样的生、旦,这样的剧种,这样的折子戏,除了凝神静气地欣赏,除了能得一见的感恩,除了竭尽可能地记述,无话可说。早春的红梅和梅香撩动的心思是天长地久的,每日的“煮糜”和一粥一饭里的情感是亘古不变的,正是这些常情常态让人心多情,让人世可依赖、可眷念。过往的日子滋养出《摘红梅》、《煮糜》,而今,一出出过往的折子戏滋养着过于匆忙、粗糙和焦虑的生活。回想那生从头到脚的传情达意吧,回想那旦一身素净着,素手拾柴、淘米、煮粥的姿态吧,人生可留恋与回忆的,不就是刚好在春天遇到可心的人儿,在贫穷中笃信和坚守爱情吗?

  留住折子戏,留住我们这个民族对人世爱和美的信仰。是的,我们这个民族信仰的人世,是有花香的,是用十指去触摸去创造去传递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评论/专栏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新民邻声·话题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观点
   第C04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专题
   第C06版: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音乐时空
   第C08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那生,那旦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场面惊心动魄 人物匆匆走过
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
新民晚报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C08那生,那旦 2016-10-29 2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