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别说城里,农村都罕见鸟类踪迹。直接感受就是,听不到鸟叫声了。后来情况似乎好了许多,山上的树林越来越茂盛,野猪又回来了,鸟叫声也出现了。在杭州景区里,经常可看到松鼠在树上乱窜,在西溪湿地,水鸟、野鸭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鸟类,成群结队。
但这只是直观印象,自然保护的现实仍然非常严峻。比如大江大河里的鱼类逐渐减少,有些种类濒临灭绝。在钱塘江,虽然每年投放大量鱼苗,可实际上渔民几乎无鱼可捕,只能贩卖养殖鱼类。又如鸟类的自然迁徙,也时刻受到威胁,沿线无数天罗地网,对之滥捕滥杀。
前些时候,天津、唐山沿海滩涂出现大面积围捕鸟类现象,有的捕鸟网长达100多米。这些捕鸟网深藏在芦苇荡内,当志愿者看到时,近百只迁徙的候鸟挂在网上无法动弹,多数已经死亡。警方在当地发现一个鸟贩窝点,查获鸟类达3.6万只。随后,国家林业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保护候鸟等野生动物的“清网行动”,多地纷纷启动专项执法行动。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大肆滥捕滥杀鸟类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市场链条,而最终指向的就是消费者。如浙江海盐近日破获涉野生鸟类刑事案件3起,抓获涉案人员5名,其中有人坦言,当地有景区饭店老板说顾客要吃麻雀、花鸡等野味,他才找人捕鸟贩鸟。这些野味馆,就是捕杀兜售野生鸟类的罪魁祸首之一。可说到底,如果没有人点名要吃野味,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冒险违法捕猎。
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相互依存。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与未来。仅说鸟类,全世界现存有近万种,中国有上千种。我们可能说不出其中大部分鸟类的名称,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从它们身上汲取的智慧,远远超过想象。在人类的记忆中,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描写,以及从大自然获取的知识,是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早期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约翰·巴勒斯就对鸟类有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去年底,国内出版了他的《飞禽记》。在这本书里,他以非常优美的文笔,描写了许多北美的鸟类,而这些鸟类有些现在恐怕已经很罕见了。书的开头转引达尔文《人类的起源》部分章节作为序言,标题叫《我们,它们,是如此相似》。这句话准确无比地道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生物的关系。
万物皆奇迹。这是另一本科普类作品的书名(原书名是The Sense of Wonder),作者是著名科普作家、《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森。这几乎不能算是一本书,只是作者与她四岁的外甥罗杰一起发现自然的笔记,篇幅非常短,所以书里有大量的图片。这句话我一样很喜欢。所谓众生平等,不能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应是万物之间的平等,因为我们与它们是“如此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