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长宁多年,今年幸福感陡增。某个傍晚散步到凯旋路绿地,赫然看见了围着漂亮涂鸦墙的新刘海粟美术馆。其地过去简陋混杂,世博会时曾立广告牌遮挡。而原在虹桥路上的刘海粟美术馆,不知是建设时投入不足还是后天缺少维护,近些年早显破败。如今不光翻新,还挪进市中心,多了空阔幽静的院子。对美术多无兴趣的大妈大爷、情侣幼儿,早晚也能在这里遛弯健身、约会嬉戏。习惯了很有体积感、艺术味儿的馆舍环境,没准儿哪天起就成了看展常客、艺术爱好者,从这里走出去,再看见丑陋、污糟、不和谐的东西,就不能忍受,不论做哪一行,都会有美好和舒适的要求。
由此向西两站路,30多年前曾是“沪西爱情圣地”、后来却破落杂乱的老天山电影院,今年变身为长宁区的最大剧场“虹桥艺术中心”。在它的南面不远,旧刘海粟美术馆所在的街区,是国庆节才开张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眼下正在做“谭元元和她的朋友们”舞蹈专场。从原在贴隔壁的窄小舞校走出去、成为世界级舞蹈家的谭元元,在故乡第一所专业舞蹈中心的弹簧地板上踮起脚尖的瞬间,想必会有不少的感触与自豪。
不只是长宁。沿着上海正中心的路段向东,典雅的美琪大戏院今年春天也才完成“修旧如旧”,这两天正在演出香港版的舞台剧《阮玲玉》。它北面的北京西路1013号,是年底就要开演的《不眠之夜》专属剧场。不久前听去纽约的朋友津津乐道地谈论起这部“浸入式戏剧”有多扎劲、多少嗲,曾满心羡慕,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上海版”。从环艺、美琪而北京西路1013、艺海,静安江宁路上的剧场影院密集度,堪称少有。
往东,北京东路上周恩来题名的黄浦剧场,这周刚刚改造完工,开启“国际戏剧季”。数数环人民广场地区的影剧院、文化设施,也忍不住要“啧啧有声”。
这么点数着,说不定也还是挂一漏十。想想上海已有的称得上一流的各类文化设施,加上遍布各街道、数以百计的社区文化中心,还有开放的露天演出场所,再想想这座城市长年此伏彼起、经常来不及看或者想看而不得其门以入的各种艺展、演出,越来越热、四季不停的各种“演出季”、“艺术节”,不感慨和兴奋,很难。
一位朋友为让某大都市建设一座固定的马戏杂技演出中心奔忙多年,这两天双眼贼亮地说总算批下来了,在某远郊。疑问,拥堵时代,有多少人会花两三小时来看演出?朋友一愣,说“没办法,市中心不可能有地!”
哪有不可能?关键是,你把文化看得有多重要。上海终于敢在“十三五”规划里,第一次将“文化大都市”列为第五个“国际中心”目标。底气,大概也与这么多年布局的文化设施、打造的艺术节庆品牌有关。一座城市,舍得拿出最黄金的地段来办文化,不是建一座“地标”,而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就不光需要有钱、有底气,更得有对城市发展、文化建设的长远眼光,才能做到。文化设施称得上是对历史建筑等家底的盘活和最好再利用方式。文化艺术不只是茶余饭后、热热闹闹,它是城市创新活力的根须,是传播先进文明、价值观和培育市民素质、熏陶品位的好大学,也会是一流国际大都市综合魅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现在全国人民都不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了。但其实,如果城市能不那么急功近利,为文化搭好台,说不定,“经济”真能来唱一出可持续的精彩大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