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会”上的好点子
20世纪5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美影厂”)的动画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经常开展艺术讨论活动。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无拘无束,像神仙一样边喝茶边聊,故此被称作“神仙会”。
1959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神仙会”上大家竞相讨论着一个话题,那就是能不能把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艺术形式搬上动画银幕。前美影厂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摄影师段孝萱则回忆说:“最初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当时有人去国外访问,看到了美国把油画搬上银幕,国外各种美术风格形式都可以用动画来表现。我刚好在业余时间学国画,就异想天开地向特伟提出,能否搞出水墨风格的动画片?阿达(徐景达,动画编导,美术师)和我的这个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我们就联手把水墨动画的试验作为技术革新的项目,正式报给了厂里。”
然而,将水墨画搬上银幕,在当时确实遭到不少人质疑。毕竟,传统动画技术以单线平涂为主,然后按照电影胶片24格逐格拍摄,在造型和设色方面比较容易把握;而传统水墨画是画在专用的宣纸上的,其特点是不靠轮廓线条来造型,墨色浓淡虚实,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要使其“动”起来又不失其墨韵,必须突破原有的绘画工艺,其困难可想而知。对此,段孝萱说:“虽然要表现出水墨的渲染效果确实很困难,但我们是初生牛犊,没有畏惧。”
几个月后,在全国大搞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水墨动画的创作话题再次被点燃起来。“当时要求各个单位从各个方面都要提出一个革新项目出来,我们美术片提哪个项目?搞什么呢?大家出谋划策,提了很多关于技术革新方面的项目,但是其中最诱人的就是把水墨画搞成动画片。”特伟如是说。
1960年1月20日,由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中国美协、美影厂联合举办的“美术电影展览会”在北京举行,概括介绍了新中国美术电影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巨大发展和成就。1960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三,陈毅副总理在得到夏衍的汇报后,专程与夫人张茜一起带着孩子前来观看。时任美影厂副厂长的卢怡浩带领工作人员向他汇报了我国美术电影事业的发展概况。当得知厂内青年创作人员正在试验将齐白石的国画搬上银幕时,陈毅高兴地说:“只要你们提出需要,我动员全国力量帮助你们。”
从一只青蛙开始的水墨动画
1960年3月,厂里正式成立了水墨动画三人试验小组,徐景达负责人物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4月初,在一条黑白底片上直接得到的正象水墨动画效果,齐白石笔下的青蛙在银幕上动了起来。
“水墨动画最初是在一条胶片上,是从‘一只青蛙跳水的动作’开始的。这个时期主要是我跟徐景达一起搞的。”段孝萱回忆说,“我记得我们搞出来以后,是我洗的这条胶片。洗好了就马上烘干拿到放映室去放。”段孝萱在暗房里冲洗胶片,特伟、卢怡浩和参加试验的同事们则坐在外面等候。大家翘首以盼,屏住呼吸,待到屏幕上的那只青蛙真的“动”了起来,全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兴奋地欢呼跳跃起来。“行啊,还是有点味道的,可以再试下去。”特伟鼓励大家说。
随后,美影厂领导组织全厂动画片力量进行比较大的规模试验,厂长特伟、副厂长卢怡浩和总技师万超尘、钱家骏参加指导,动画组由唐澄负责下设四个片段小组,把试验扩展到国画中的其他小动物的角色上来。其中,鱼虾绘制组有邬强、戴铁郎;青蛙绘制组有徐景达、吕晋;鸡绘制组由唐澄、浦家祥;马绘制组有矫野松、严定宪;摄影有段孝萱、游涌和王世荣。在拍摄的那段日子里,作为组长的特伟几乎每天都泡在试验室里,和大家一起讨论每一个环节。他告诉年轻人:要使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先要研究齐白石的画。并且,要让这些青蛙、虾、螃蟹、雏鸡等小动物活动起来,又不失齐白石的笔墨技巧,保持水墨画的墨韵特色,才是影片的关键之处。同年5月底,一部可放映十分钟的《水墨动画片段》制作完成,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片段,从此宣告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水墨动画在技术上试验成功。
筹拍《小蝌蚪找妈妈》
《水墨动画片段》完成后,美影厂考虑制作成片。摄制组找到一本1959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优秀低幼读物《小蝌蚪找妈妈》(原著方惠珍、盛璐德),特伟非常喜欢这个故事,认为它简单吸引人;另外,故事中的很多形象都是水墨画中常见的,并在此前的《水墨动画片段》中试验成功,因此认为它很适合拍成水墨动画片。于是,摄制组根据拍摄要求,对原著进行了必要的改编后正式开拍。特伟担任艺术指导,钱家骏担任技术指导。影片中的许多形象取自齐白石的作品,比如小蝌蚪即出自《蛙声十里出山泉》(1951年,齐白石为作家老舍所作)。但也有例外:这部黑白动画片中唯一的彩色形象是被小蝌蚪误认为妈妈的金鱼,而那条尾巴像轻纱般透明摇摆的金鱼的镜头设计则出自著名动画导演、动画设计戴铁郎之手。特伟回忆,当年在创作《小蝌蚪找妈妈》时,其他的动物形象比较常见,但齐白石是不怎么画金鱼的,这样的话,金鱼就要动画设计人员自己设计,还不能脱离齐白石的风格。有趣的是,片子制成后送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展,展后拷贝寄回国内,金鱼的片段却消失了。经查,由于制作精良,这一片段被主办方剪下来留存了。
负责小蝌蚪这一形象动画设计的是林文肖。一群由黑点组成的蝌蚪,虽然没有被赋予表情,但她相信,只要通过细心的观察还是能够理解小蝌蚪的“感情”的。她甚至在家养起了小蝌蚪,出神地观察它们,对于这些小蝌蚪高兴时如何游、疲劳时如何游、受惊时如何游、饥饿时看到食物如何游,甚至把它暂时捞出水面,过会儿再放入水中又如何游,等等,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她塑造的小蝌蚪天真活泼、栩栩如生,通过它们游动的队形变化和动作的快慢节奏表达出一股细腻的情感,确切并富有创造性地把导演的创作意图体现了出来。
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不同于单线平涂的动画片,整个制作过程既烦琐又耗时间。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程中,始终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一样,原画师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要精细地画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画在动画纸上的每一张人物或者动物,到了着色部分都必须分层上色,分别涂在好几张透明的赛璐璐片上。
水墨动画片的奥秘都集中在摄影部门。经过反复试验,段孝萱总结了“大虚、中虚、小虚”标准,按此标准绘画、拍摄出的画面能更逼真地呈现出水墨画的质感。比如画蝌蚪,黑蝌蚪就用小虚,灰蝌蚪就中虚,尾巴都用大虚,再运用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也就是说,我们在荧幕上所看到的最后还是靠动画摄影师“画”出来的。工序如此繁复,仅用在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拍摄时间就相当于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的时间总和,还要加上描线工、着色工等不同的分工合作。就这样,拍摄成员们以厂为家,夜以继日地经历着无数次的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的过程,直至最终取得成功。1960年7月5日,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摄制完成。
影片的成功摄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是动画片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全新的片种在中国美术电影的大家庭中面世。该项动画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保密技术,并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国际动画影坛更是屡次获奖。漫画家华君武说:“看了水墨动画,教人拍案叫绝,无案可拍,只好大鼓其掌。”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摘自《纵横》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