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文体汇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艺博会“艺博讲堂”开讲~~~
上海艺博会“艺博讲堂”开讲~~~
上海艺博会“艺博讲堂”开讲~~~
上海艺博会“艺博讲堂”开讲~~~
上海艺博会“艺博讲堂”开讲~~~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艺博会“艺博讲堂”开讲
马未都:收藏要有公共意识
孙佳音
  “我希望我们这代人没做到的,下一代人一定要做到。到每个地方去,一定要看看人家的博物馆,提高自己的审美,潜移默化一定会有好处的……”为庆贺上海艺博会二十周年而举办的“艺博讲堂”日前在世博展览馆开讲,收藏家马未都先生以《观复二十年的心路历程》为题,讲述了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以及创建我国第一家民营博物馆的甘苦,分析了博物馆的功能定位,道出了民营博物馆的努力方向,“我希望我们国家能好上加好,希望能够提高全社会的审美和全社会对文化的依赖”。

  “20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向既定目标走去。我做博物馆时,全国大概有2000座博物馆,今年已有大概5000座博物馆。我做博物馆之前,这2000座博物馆百分之百是公办的。而今天民办博物馆已突破了20%,如果再过20年,到2036年,再上涨20%,就可以跟国际接轨了。”马未都很有信心地表示:“我相信未来的民办博物馆会越来越多,因为它机动、灵活,这也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

  “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它最初的雏形在17世纪就形成了。当时有个英国医生汉斯·斯隆,他把自己收藏的8万件艺术品以不对等的价格捐给了伦敦市政府,一件仅收一英镑。他与伦敦市政府达成协议,只要‘有利于文化传播’,即与大英博物馆签约……而有利于文化传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免费,所以今天各位到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 260年来,伦敦市政府一直遵守这个契约,一直坚持免费,大英博物馆经过数次扩大、拓展,曾经也有人提出过收费,因为世界大博物馆基本都已经收费了,但英国人认为契约是不可以更改的,所以至今仍坚持免费。

  从美国华盛顿博物馆群讲到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马未都联系个人收藏经验和20年来的办馆心得说:“个人收藏是没有公共意识的,而工业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了公共艺术一扇大门。我们过去讲的都是私藏,是秘不示人的,这是中国古老的观点。这种狭隘的私人观念,导致公共财富不能被公众欣赏、学习、研究,博物馆的出现使公共财富得以利用,这就是办博物馆的好处。”

  从自己的第一个博物馆三次迁址,到在上海中心开出西岸馆,马未都始终说自己20年来办博物馆的初衷未曾改变,“陆家嘴在世界上是最有名的金融重地之一,我们就选择在这儿,因为它让我们的文化有了成长的可能。”整整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马未都始终强调“希望我们的民族在生活富裕的时候,精神要有享受”。

  当天,现场600个座位“扑扑满”,很多迟到的观众甚至站了两个小时听完全场演讲,想来这会让马未都相信,他和很多人,以及上海艺术博览会,20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B04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B05版:家装专版
   第B06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互联网天地/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扫一扫
上港新帅博阿斯志存高远
马未都:收藏要有公共意识
中国偶戏期待“老少通吃”
“花木兰”换新装
新民晚报文体汇A08马未都:收藏要有公共意识 2016-11-05 2 2016年11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