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们一步一步向既定目标走去。我做博物馆时,全国大概有2000座博物馆,今年已有大概5000座博物馆。我做博物馆之前,这2000座博物馆百分之百是公办的。而今天民办博物馆已突破了20%,如果再过20年,到2036年,再上涨20%,就可以跟国际接轨了。”马未都很有信心地表示:“我相信未来的民办博物馆会越来越多,因为它机动、灵活,这也符合国际发展的潮流。”
“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它最初的雏形在17世纪就形成了。当时有个英国医生汉斯·斯隆,他把自己收藏的8万件艺术品以不对等的价格捐给了伦敦市政府,一件仅收一英镑。他与伦敦市政府达成协议,只要‘有利于文化传播’,即与大英博物馆签约……而有利于文化传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免费,所以今天各位到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是免费的。” 260年来,伦敦市政府一直遵守这个契约,一直坚持免费,大英博物馆经过数次扩大、拓展,曾经也有人提出过收费,因为世界大博物馆基本都已经收费了,但英国人认为契约是不可以更改的,所以至今仍坚持免费。
从美国华盛顿博物馆群讲到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马未都联系个人收藏经验和20年来的办馆心得说:“个人收藏是没有公共意识的,而工业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打开了公共艺术一扇大门。我们过去讲的都是私藏,是秘不示人的,这是中国古老的观点。这种狭隘的私人观念,导致公共财富不能被公众欣赏、学习、研究,博物馆的出现使公共财富得以利用,这就是办博物馆的好处。”
从自己的第一个博物馆三次迁址,到在上海中心开出西岸馆,马未都始终说自己20年来办博物馆的初衷未曾改变,“陆家嘴在世界上是最有名的金融重地之一,我们就选择在这儿,因为它让我们的文化有了成长的可能。”整整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马未都始终强调“希望我们的民族在生活富裕的时候,精神要有享受”。
当天,现场600个座位“扑扑满”,很多迟到的观众甚至站了两个小时听完全场演讲,想来这会让马未都相信,他和很多人,以及上海艺术博览会,20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