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6天的木偶艺术节,将由法国、德国、荷兰、葡萄牙、俄罗斯、斯洛伐克、塞尔维亚、西班牙8个国家的专业院团,以及中国的上海、晋江、泉州、台湾4城同仁带来30场演出。其中包括斯洛伐克日利纳木偶剧团的《调皮的小象》、荷兰伊拉梵德木偶剧团的《带尾巴的蛋》、德国第五车轮剧院的《非凡之旅2》、俄罗斯鄂木斯克木偶剧团的《竹节公主》、塞尔维亚克拉古耶瓦茨儿童剧院的《大森林的故事》以及中国泉州市木偶剧团的《赵氏孤儿》、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老戏新姿》。
为弘扬木偶、皮影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木偶戏、皮影戏培训班同时在上戏拉开帷幕。该校联合全国24个专业木偶皮影艺术院团,聘请活跃在海内外一线的木偶皮影艺术专家、学者授课,构建了“通识课+专业课+参观交流+实践”的教学体系。培训班的82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各艺术院团的骨干。培训将持续一个月。
第一课由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李延年开讲。他着重分析了木偶剧、皮影戏传承中仍需改进的地方。“国内的作品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偏向根据神话、名著、历史故事改编。”他以2014年中国(南充)国际木偶节为例说,17个国外团体全部上演的是现代剧,而27支国内团体仅带来2台现代戏。到了2015年泉州国际木偶节,11个国外团体上演了10个现代戏,而国内15个团体只有1个现代剧。他指出,国内很多偶戏只是直白地讲故事,对偶戏深层文化的理解、开发较肤浅。“我们对于偶的虚拟性、象征性、喻意性、趣味性的认识需要加强。”他认为,英国的《战马》是很好的例子,该剧以一匹马的命运展现了英德战争的残酷,水到渠成地引出“尊重生命”这一母题。
不过,他仍然看好木偶大国——中国的未来发展,因为国家不断大力扶持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近几年观众一直在上升。
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表示,偶戏是老少皆宜的,可能当下很多中国观众会以为它只是给孩子们看的,而在世界范围内,偶戏的成年观众占了三成。“目前上海木偶剧团的作品主要吸引的是小朋友,既然偶戏的创作空间那么大,未来我们也会关注并开拓成人市场,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她表示。 本报记者 肖茜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