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证书了,你们到底要看啥?”每年春节一过,沪上乃至全国的民办中小学、公办的名校特色班就要开始张罗招生事宜。离春节还有两个月,时间真不长了。每年的此时也是部分有择校意向的家长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因为要刻意准备,因为怕打无准备之仗。然而,就在上周,上海市教委突发一道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赛令”,一夜之间,各种获奖证书不作数了,学校招生不能与获奖硬挂钩了。于是,就有家长更着急:“不比证书还能比啥?”
比,当然要比。有比较,有冒尖,有追赶,才是正常的教育。只是,这个比不应是唯分数,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是要尽可能扬长避短,各有所长。最近,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建起了一个创新实验室,以此作为“比”的一个重要平台。
实验室里怎么比?说来花头经真透。首先,一个中学居然建成了两个市级创新型实验室和两个区级创新实验室。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实验室不是用来做物理、化学、生物实验的吗?可没想到,这个学校居然还有个音乐创新实验室,而且还是各个实验室里使用率最高的。其实,所谓的音乐实验室,就是让学生的音乐创意得以释放的地方,在那里,学生可以随意作曲、随意弹奏,天马行空,任由音乐的思绪激情飞扬。果真,有同学就是在这个实验室里成就了一把当作曲家、演奏家和指挥家的瘾呢。当然,过瘾的肯定是那些在音乐上有特长的学生。更“高大上”的是,因为校名里的“复旦”二字,中学的实验室居然能无缝对接大学相关学院相关专业的实验室,让中学生能体验到大学生乃至科学家们正在从事的科学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哪个孩子有哪方面的天赋,或者哪怕只要对某个领域的研究有兴趣,在创新实验室里就完全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样的实验室里,很可能找不到比的对手,因为兴趣、特长往往都是“排他”的,学校要做的就是把一个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着自己特长的“老大”,要比就首先跟自己比,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这才是比的最高境界。
不比证书比创意、比能力、比潜能。说说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甚至会路漫漫。因为它需要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招生。说白了,如果评价机制不变,还是唯分数录取,唯谁的竞赛获奖证书多就优先录取谁,一切都会是白忙活。因为上面的招考政策对下面的日常教学就是一根指挥棒,而且还是一个看似无形实则法力巨大的魔手,有时还会一手遮天。什么考证热啦、补课热啦、题海战术啦、负担过重啦,统统是这个魔手在翻云覆雨。可喜的是,从明年起实施的全新高考方案,像“一考定终身”、只注重卷面总分等过往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在逐渐厘清和去除之中。据悉,正在酝酿之中的上海中考改革方案,也将在大方向上与新高考接轨,突出能力导向将是亮点。
第二个条件是校长。这个一点不用讳言,因为校长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的方向、育人品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的《教育法》以及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校长工作职责制度,都对校长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科学的管理艺术有着明确要求。还是以“证书”为例,看或不看、明看还是暗看、素质教育挂嘴上还是叶公好龙,归根结底还是在校长。同样可喜的是,和复旦二附中校长杨士军的对话,颇为他的理念与执著所折服。他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须牢牢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抓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为此,学校确立了以理趣启发学生、以情趣打动学生、以知识丰富学生、以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性化教育目标。”他还说:“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营造热爱科学潜心研究的氛围,确定工程、数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社会科学等作为学校教改的重要突破口。”
复旦二附中的素质教育之路走得很扎实,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执著向上的探究精神、超常的悟性、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创造的欲望与能力。
几天前,李克强总理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视察时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中国虽然人均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如果把亿万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聚集起来,面向全球市场需求,与海内外创新资源更好融合,就能创造出无限的发展空间。”想象力、创造力来自哪里、如何聚集,其实都离不开教育的启蒙作用。人类文明种子的顶芽即创新思维。基础教育只要抓住了思维,也就等于是抓住了教育的关键。说到底,学生将来真正要比的,肯定不是做对了几道题、记住了几个公式,而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才是教育之要义,创新型社会之牛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