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是由晚报界科技传播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学会走过33年,坚持推动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中国晚报协会会长任欢迎在会上说,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兴起,开启了人们认知科学技术、掌握科学技术的大门。在中国经济模式变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模式也应发生变化,而科学技术的报道应当是最大的变量。有了互联网的平台,科技、卫生、教育等与民生密切的宣传需求量成倍上升,我们要将有限的版面放在能够作为长线来经营的领域。
会议期间举行了2011年至2015年全国晚报科技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本报记者马丹《全球第一台拟态计算机在沪问世》、记者张炯强《工博会,上海名校为何无缘企业订单?》荣获一等奖;记者董纯蕾《“沉浸在科研中,是我最大的幸福”——中科院新增院士张旭速写》、记者马亚宁《专家会诊解开公众“转基因之惑”》荣获二等奖;记者易蓉《肥胖和糖尿病治疗有望找到新途径吗?》获三等奖。(柯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