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21日至11月28日,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市民相关诉求近万件,违法建筑、破坏承重结构、流动设摊、占绿毁绿、居改非、焚烧垃圾等成群众呼声最热点。通过对本市多区明察暗访,连续刊发11篇报道后,记者发现,要让小事情不被拖成“老大难”,管理上要有更多办法、执法上要有更硬手段。
墙不倒 管理分洪泄流
奉贤区泰日农贸市场排档扰民清完又来;嘉定区金帝城市岸泊小区毁绿种菜遍地开花;杨浦区嘉誉湾小区预留空间违法插层……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在管理上有了“空门”。试想:如果加强网格巡查、第三力量驻守,露头就“打”,摊贩们还会卷土重来吗?如果物业、居委会、街镇强化发现机制,一有迹象就及时遏制,葱茏的草木还会渐渐消失吗?如果相关部门事前严格审查、及时处置预留违法空间和违法宣传等,业主们还会有“我不违法我吃亏”的念想吗?
执法是城市管理最后一堵绝不能倒下的墙,要让违法的潮水不汹涌而来,网络物业巡查、街镇管理、居民自治都是不能或缺的“分洪渠”,这样违法行为才会被遏制在萌芽状态、才不会遍地开花,群众才更有获得感。
守得住 联动破除怪圈
宝山区蕰藻浜两岸小企业、小作坊焚烧垃圾熏煞居民染脏河道;松江区复地爱伦坡别墅小区一业主竟然敲去了14面承重墙……还有违法建筑、破墙开店、居改非等,“你罚你的我干我的”,执法为何总是屡屡陷入这样的怪圈?关键是要多部门联动,拿出更硬手段来。
对于违法建筑、违法装修、违法排污、违法经营等,规土、房管、环保、工商、消防等部门一起上,查封、断水断电、按日计罚等,罚到违法者“心惊肉跳”,同时,对于敲承重墙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行为,更应当在“行刑对接”上做足文章,让违法者不敢越雷池半步,全面提升执法效果,让群众真正说满意。
本报记者 徐驰 钱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