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做松糕多为“送糕”
侯宝良
  侯宝良

  又到了走亲访友的春节期间,上海的“松糕”自然成为馈赠亲友的上品。不少朋友惦记着我做的松糕,都说我做的松糕品质绝不亚于名牌酒楼或市郊旅游地出产的松糕,我听罢不免有点沾沾自喜,关键我做的松糕非同一般是有独门技巧,当作礼品赠送早已深得亲友喜爱。 

  那年春节,妻子的外甥作为毛脚女婿第一次到南京上门拜见未来的岳父母就带上我做的松糕作为礼品。不知情由的老人们品尝后啧啧称赞:“到底是上海老字号的,没的说!”当外甥实不相瞒说是阿拉姨夫自己做的,两位老人简直不敢相信,老妇人心直口快地说:“我就是欢喜这款上海的松糕,每次到上海是必带的,你姨夫是点心师?这松糕足可与名店媲美”。外甥乐不可支。回来找我:“还有吗?”我听后并不受宠若惊,只是更加自信而已。

  因为有一次朋友要为儿子择校去拜访有关老师,一时想不出送啥礼品好,正好把我送给他还舍不得吃的松糕随手拿去,没想到日后遇见这位老师,她感谢之余还念念不忘问起,“上次的松糕哪儿买的?”她说,买过多次有品牌的松糕都不如他送的口感好。朋友只得抱歉地回答“这松糕是人家自制的,没处买”。“咋有这本事,不知他怎么做的?”那老师还意犹未尽。朋友欣然告诉她:他是老上海人,传承祖辈的技艺和自己琢磨改进,形成自己的制作特色,撰文刊载过不少媒体,还被某杂志社作为“资深美食作者”邀请上著名酒家去演示呢。”

  实话说,我把做松糕比作做人讲究实在与认真,食材选料上宁可多选几家商铺,选料不在于精、贵,而在适当的搭配,不符我要求的宁可不做。加工精细,操作严格按自己成熟的工序决不马虎了事,用现在的话讲,即“按科学办事”。再说我做松糕大多为馈赠,一丝不苟自然成为自觉行动,所以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带进一种特有情感。

  尤其在当下,舌尖上的安全不容忽视。我的产品绝对安全可靠,也是大家所欣赏和放心的。喜逢佳节国人崇尚口彩:松糕、送糕的谐音不就是送人高兴嘛,每当受到品尝者赞誉时真比自己吃了还高兴呢!说来也真的,自己做糕、送糕是种比较实惠的表达心意,没人觉得忐忑,都乐意笑纳。特别在文友圈内我在送糕的同时还不忘搭上几个糯米团子,寓意“团结、写稿”,岂不更赋有雅趣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我做松糕多为“送糕”
杨庆簪印
书法
诗中元宵
围炉冬话
吉祥
不错过
赠江理平先生
法兰克福车站的元宵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我做松糕多为“送糕”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