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庆簪印
陈茗屋
  陈茗屋

  陈巨来丈为人刻印,受印人辑之为谱,好像只有《盍斋藏印》一部而已。从陈蒙安序和巨丈的跋来看,这位盍斋杨庆簪和巨来宗丈的关系也不是仅为一般而已。不过,杨氏是何许人,我始终也没有问过巨丈。

  大约十七八年前,在巨鹿路陕西南路口出现过一家拍卖公司。这家公司很有趣,请了一位老先生做顾问。这位老先生更有趣,什么东西经他一看都是的真的真的。一张十分离谱的齐白石画作,别人都说是假的,老先生说,上面不是清清楚楚写着齐白石吗?不是齐白石难道还会是别人吗?这家公司当然开不长久。不过我倒在那里买到过几件小东西。

  二方小象牙,巨来宗丈镌刻的“庆簪”和“杨庆簪印”,都是《盍斋藏印》中物。三千元和三千五百元,当时也不算便宜,但真的“的真的真”,且相当精彩。另有一方齐白石的“杨庆簪印”(附图),将军洞白芙蓉,旧钮首,包浆也好。稍贵了一点,好像是一万五千元。

  齐白石的刻印,我一向佩服,在吴让之、赵扌为叔、钱叔盖、吴昌石、黄牧父晚清五大家外别开蹊径。中年以后,以单刀横行燕京,其作章法奇特,线条奇崛,趣味奇佳。北地无人可以匹敌。

  想起了一件旧事,那是白杨阿姨告诉我的。一九四九年时,她去北京参加会议,曾去拜谒齐白石老人。那天她在路过的琉璃厂买了一方印石,想请齐老刻印。不料老人家兴致大好,取出一把尺多长的刻刀,木头的刀柄抵在胸口,左手执石,以桌沿为依托,呼呼轧轧,当场演奏。顷刻间“君超白杨”四字便已完成。钤出一看,红红白白煞是动人。白杨夫妇拍手叫好。老人家又取出一柄小刀,在印侧落款,刻了“白白刻”。明显是笔误,把“白石”刻成了“白白”。陪去的朋友悄悄说,请老人家改一下吧。白杨夫妇急忙摇头阻止了。他们觉得老人家已经很累,不好意思再麻烦之。回到上海后,虽然经常拿出给朋友们摩挲欣赏,但多为银幕人物,谁也不想到要钤出看看,阿姨家也没有那么大缸的印泥。转眼到了“文革”,山雨欲来,风势吓人。白杨阿姨和蒋君超丈把这方喜欢之物交给电影厂的一位老工人藏匿。待到雨过天青,大家都还活着,赶紧问老工人此物安在否。第二天,老工人把这方齐白石印谱里都未入载的妙品交还了阿姨,抖抖索索地说,老伴怕事,把你们的名字磨掉了……唉,此石至今仍在人间,“白白刻”,一语成谶。白石翁有先知之明耶!

  故事很有趣,丢开情节,光看白石老人的运刀之法,就够惊天动地的。这算是肩力,还是胸力、肚力?搞不明白。反正现在的摹仿者,光用腕力,当然不足以望其项背。

  白石老人是天才型的大印家,一般的套路,什么对角呼应呀,密不容针疏可走马呀,早已烂熟胸中。就以这方“杨庆簪印”而言,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仔细一推敲,在在都在法度之中。化刻意为无意,大境界。按理说,白石老人没读过多少书,起步也晚,但悟性这么高,成就如此辉煌,这就是天才。

  评论白石老人篆刻的文章汗牛充栋,什么“显示了心灵的大开合”;什么“篆刻构思立意和章法布局的美,显得醇厚老辣,蕴合高古奇崛意象,篆刻中疏密聚散、虚实黑白、巧拙欹正、开合变化的布局意趣,是他诗情书境画意学养的深厚内功在篆刻构思立意取象抒情的章法中的创新运用,也是他运筹帷幄、意匠经营的化机表现”。天哪,不知是哪位大评论家写的,抄得我头都晕了。其实,简单地说,齐山人的篆刻就像是一个快人快语,直爽朴素的老汉,痛痛快快,不骗人。

  看“杨庆簪印”,多痛快。那些斜笔的处理,看似随意,却大有匠心。东斜西歪,归于安定。这就是手段,这就是本事。学齐白石的如过江之鲫,不知道有没有人学得皮毛?

  此印刻于一九三九年,岁次乙卯,时民国二十八年。齐白石在京华。为避日伪人员纠缠,在大门口贴了“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的告白。那年齐翁七十七岁,但自称七十九岁。盖二年前,听从了算命先生言,为避命运中七十六之厄,七十五岁时便自称七十又七。旧时代的古板人物,有时也很天真。

  “杨庆簪”的“簪”,其本字是“兂”,按理说应该刻作“兂”。但姓名印,约定俗成,一般都取现在写法造一篆字。所以白石老人在印侧刻了“兂字从俗”,以说明之。

  知道杨氏是何许人,缘于一本《民国第一家》的书。友人介绍说书中写到了蓝妮。而蓝妮当时正在为玫瑰别墅的居住权和有关方面交涉中。而玫瑰别墅就在我家附近,那时正有一个大明星住着。所以附近的居民都关注着。书中有蓝妮的一段记录,说孙科的秘书杨庆簪曾去找她,希望她帮忙说项,以落实政策云。而蓝妮,则是旧上海滩的大美女,孙科的夫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我做松糕多为“送糕”
杨庆簪印
书法
诗中元宵
围炉冬话
吉祥
不错过
赠江理平先生
法兰克福车站的元宵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杨庆簪印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