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11日上午,齐心大姐在廖静文先生的陪同下,来到北京人民剧场演员宿舍,看望正在北京演出的上海昆剧团部分演员。齐大姐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她说:“我们古代的文化,给了近代、现代甚至当代文化以营养;因此,不能搞虚无主义,要保持、发扬国粹。”在谈话中,她特别提出了:“陈永玲的东西要学下来,不要流失。”
齐心大姐说的陈永玲,是京剧旦角的“名家”和“杂家”,初拜京剧名家筱翠花,是花旦“筱(翠花)派艺术”的佼佼者。他又先后拜在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的门下,中国的“四大名旦”他拜了三个。当时年仅二十来岁的陈永玲,吸收了各流派的精华,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做工细腻、唱腔俏丽、扮相妩媚,念白清亮、面部表情传神,能够恰当地反映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表演特色。尤其是他那炉火纯青的跷工,更令人叹为观止。1947年,年仅18岁的他被评为“后四小名旦”。
这么一位大家、名家,遗憾的是少有传人。因此才有齐心大姐那句“陈永玲的东西要学下来,不要流失。”好在北京京剧团的优秀旦角演员常秋月,有幸得到陈永玲先生的亲炙,技艺长进,令人难忘。
常秋月从小得到京剧名家崔荣英先生的传授,学习筱派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又拜在荀(慧生)派大家孙毓敏先生的门下,演绎荀派旦角艺术,兼得荀、筱二派之风姿神韵。她的扮相甜美妩媚,做、舞尽显功力;嗓音嘹亮玉润,唱、念亦见不凡。她的表演准确传神、入情入微,往往着眼于细微之处并自成一格,赋予人物新意和美感,使其扮演的人物焕发出异样的光彩,极具舞台感染力。
常秋月戏校毕业分到北京京剧院以后,“二小戏”(小旦、小丑)很少上演,要演也就《秋江》《拾玉镯》。著名演员安云武对她说,你要提高,还得拜“高师”,你要找陈永玲老师学,这可是重量级的。可是常秋月她不认识陈永玲,安云武很风趣地说,找陈永玲,光我的面子也不行。但他认一个人,那就是王金璐先生。只要王先生出面,陈老师绝不会拒绝。
果不其然,陈永玲一口答应。
2005年9月,正值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常秋月报名参赛的剧目是筱派名剧《战宛城》,那是崔荣英老师教授的。陈永玲就给她增加了一些形体动作、人物表情,使常秋月一下子感到丰富了不少。初赛顺利通过,接下来的复赛拿什么剧目参加呢?陈老师决定要常秋月上另一出筱派名剧《翠屏山》。在陈老师的亲授下,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内,花旦行当唱、做、念的技巧全部展现了。因为这是一出“冷戏”,连不少评委都说没见过;京剧名家耿其昌看了以后就说,这孩子是经过高人指点的。后来经另一位评委、京剧花脸名家陈霖苍(陈永玲之子)露了底,大家才恍然大悟:怪不得呢!
常秋月凭这两个剧目,摘得当年“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花旦组金榜榜首”桂冠,红遍全国。
那时陈永玲先生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给常秋月教戏的方法是让她看录像,结合录像说戏,比方说《霸王别姬》,演到“舞剑”的时候,他会让常秋月仔细看,并告诉她自己的舞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除此之外,他在上海演的《打杠子》《打樱桃》,在台湾演的《铁弓缘》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教授。常秋月深有感触地说:“这比手把手教的效果更好,因为看的全是他的版本,又把他怎么处理、为什么这么处理的道理都给我讲了。”
遗憾的是,陈永玲先生不幸于2006年去世了。他的传人本来不多,希望常秋月能够挑起这个担子,也实现齐心大姐的愿望:“陈永玲的东西要学下来,不要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