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包,顾名思义就是用百叶裹住馅儿,包成像春卷一样3寸左右的圆扁型长条。
做百叶包的百叶,一定要用上好的薄百叶。母亲当年喜欢用南市豆制品厂的薄百叶,说韧性好不易碎,且无豆腥味。里面的馅儿则按各人的口味而定。一般有纯肉的,有菜肉的,还有蔬菜、香菇、豆干加开洋拌成的。包裹之前,要将食材剁碎,加上盐、味精和料酒。
百叶包的烧法有好几种,一种是放在油锅里略煎,然后放些酱油红烧,也称黄酱的,这种烧法特别下饭;一种是浸在鸡汤里清蒸,上面撒几粒青豆,出锅后,只见清汤上垒着几只象牙色百叶包,若干清翠点得恰到好处,叫人垂涎欲滴;还有一种就是把百叶包用棉纱细捆住,三至五只一组,放在三鲜汤里,还未掀盖,香鲜味就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增。
我们小时候时,由于猪肉是凭票供应的,吃得较多的百叶包,大多是菜肉的或是青菜香干的,记忆中纯肉馅的百叶包,大多只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尝到。
我家是宁波人,百叶包是浙江人的家常菜。家里的餐桌上经常会有百叶包,尽管大多数时候,裹在里面的不一定是纯肉馅的,但母亲总会用各种方法把它烹饪得鲜美无比,成了我们下饭极佳的佐餐。据说这一手绝招,是母亲刚嫁过来时,向一位做大厨的远房亲戚学的。
有百叶包的日子,母亲常会多烧半罐头米,让我们吃得“痛快”。
临近春节前几天,母亲会剁很多肉馅,包成好几组百叶包,等节日里待客用。她早早把百叶包隔水蒸成八九分熟,放在朝北的窗前。那香味,馋得我们口水直流。这时,母亲会关照我们,来客人时,三鲜汤里的百叶包,客人不动筷,你们小孩千万不能动筷,并规定我们每人只能吃一只。
那时春节里来往客人多,这顿吃不完的百叶包,下顿组合后可重新入汤。三鲜汤端上来时,锅周边黄的蛋饺,棕色的熏鱼,淡红的肉片等围着,中间,则是由下面白菜、粉丝衬着,微微隆起,用白棉纱线扎成一组组的呈象牙色的百叶包,卖相真是不错。在砂锅盖头掀开的一刹那间,在热气缭绕中,我总能看到母亲泛着光采的笑容。
春节前,几位老邻居小聚,菜单上有只荠菜干贝百叶包煲,几位曾吃过母亲烧的百叶包的邻居不约而同地说,这菜比四婶(我母亲在弄堂里的称呼)烧的美味百叶包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