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身边听到的艺术问答里,这句最有回味。一名观众在画廊打量着一件当代艺术家设计的美妙的琉璃盘,标价约10万,他抱怨一句:“看不懂。一只盘子凭啥这么贵,中间还有个洞,什么都不能装。”
“它是用来放诗歌的。”
问者一下子“懂了”。再多嘴嫌贵,就成了掂量不出艺术范儿的浅薄人,自己下不了台了。
听上去有点好笑,我倒觉得艺术家的答复是认真的。你还拿盘子能装水或装水果的用途做标尺时,艺术家的想象力已经高出一截。瞄准着“装下诗歌”初衷,眼界才能决定境界。别说,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一批高段位的“知己”,价格再贵,也有人为她别出心裁的想法买单。
这件小事让我想到,不乏初涉画廊或艺博会的爱好者悄悄嘀咕“看不懂”。“看不懂”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能明白艺术品画了什么、要表达什么主题;二来看不懂行情,觉得标价远远超过了理解。其中以知名艺术家的天价艺术作品尤甚。
懂还是不懂,其实已经不能阻碍艺术爱好者的中意,为什么要牵强地说服自己,赞美艺术作品的前提,一定要起源于全盘接受与理解?赞美,也可以送给闻所未闻的想象力。
佳士得为了2月的伦敦拍卖,带了一批高价作品在周三到上海只展一天。这些作品放在微信朋友圈可能会被称为“什么玩意儿”系列。有罗斯科《1号》三色的暧昧混搭,方塔纳《等待》是在纯色画布上割开了七条鲨鱼腮状的口子,巴斯奎特带来了一只沮丧的“丫乌脸”,柯布西耶《手风琴、水瓶、咖啡壶》用松散的几何体让视觉有了动感……几乎每件作品的起拍价,都超过了上海黄金地段的大平层,贵得可以叫百万富翁们知难而退,却还是有人用真金白银,支撑起这些奇思妙想。这群少数人都是“盲目的葱头”,还是真的看见了很多人的“看不懂”?
参观画展已经不是像过去所认为的一样,光用眼睛在看。是用耳朵、用嗅觉、用触觉全方位地感受作品“火花”。我们早晚会发现,不朽的作品,总如同新鲜的养料,给枯竭的脑袋做按摩,把人从麻木和机械的惯性思维里救出来。
参观了上百个“看得懂”的展览,碰到几个“看不懂”的艺术展,像看到龙卷风冲入了雾霾天,这种舒畅感,相信很多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