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宫的常设展《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之源》,其名称就颇有历史意识,旗帜鲜明地界定了海派美术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发端,呈现了中国美术于近现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梳理了海派美术近现代发展的脉络,应当讲是填补了这项主题美术展的空白。
前不久,读了林明杰《补足海派美术公家收藏之短板》(刊《新民晚报》2017年1月14日)一文,对该展览中有些作品不够精彩,不够具有代表性等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该展作为目前唯一的一个海派美术陈列展,如何进一步提升与充实,趋于完善和系统,使之更具有史学性、文献性、规范性与学术性,本人不揣简陋,提些想法以供参考。
一、应当反映近现代海派美术都市性的经济支撑
米奈在其《艺术史的历史》一书中曾说:“什么是艺术史?它从那里来?它的背景是由怎样的思想、制度和实践所写成的?”历史地看: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海派美术的崛起和发展,是和上海开埠后近现代社会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分不开的。近代海派美术正是在近代上海都市性的社会背景及市场性的经济支撑下,才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与整体性的提升。但长期以来,对于近代海派美术在近代上海都市性的经济支撑下发展、兴盛是被忽略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都市发展、经济开放的综合成因下,近代海派美术才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从古典到近代的转变,而其中都市性的经济支撑起到了杠杆作用。据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载,当时的海派美术家“润笔皆有仿帖。”“仿帖”既是当时书画庄、笺扇店为美术家订的润格标签,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都市化的、公开的艺术营销关系,把美术家直接推向了市场,从而使上海成了全国美术界的群雄逐鹿之高地。
二、应当展示近现代海派美术经典性的艺术特征
既然海派美术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那么其经典性的艺术特征及开拓性的创作贡献是具有史学意义与标杆价值的。
由此看来《海上生明月》展,仅重在作品本身的介绍或技法性的评价,至少是不到位的。如对于中国近现代美术中油画的兴起与发展就是如此。上海的土山湾孤儿院绘画馆是中国油画的摇篮,周湘、张聿光、徐咏青均出于此。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创办了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培养了乌始光、刘海粟、张眉荪等人。辛亥革命以后,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颜文、庞熏琹、周碧初等纷纷赴欧美或日本留学西画。回国后,他们的艺术创作就展示了经典性传承的艺术特征。林风眠展示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的风格,刘海粟崇尚于后印象主义的技法,徐悲鸿表现的是学院派特征,颜文梁受古典主义影响注重于写实,庞熏琹则介于现代主义与装饰画风之间等,正是他们这些具有经典性艺术特征的油画创作,对日后整个中国油画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近代海派美术经典性的艺术特征也体现为一种时代精神与社会氛围,如任伯年是早期海派美术的领军人物,被徐悲鸿推崇为“仇十洲后,中国画家第一人。”他1868年冬到上海后,曾到土山湾画馆专门学习素描、水彩画技法。并于土山湾画馆的图书馆主任、西画家刘德斋相交,据张充仁说:“刘的西洋画素描基础很厚,对任伯年的写生素养有一定影响。任每当外出,必备一手折,见有可取之景物,即以铅笔勾录。”任还向刘借了大量西洋画及浮世绘图片临摹。唯其如此,任伯年的绘画东西兼融、洋为中用,凸显了经典性的艺术特征。
三、 应当反映近现代海派美术学术性的史学价值
文化社会学家格尔茨曾说过:文化“就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有意义和象征的有序体系。”《海上升明月》其“有意义和象征的有序体系”,更多的是应当反映近现代海派美术学术性的史学价值,挖掘其独特深厚而博大多元的美学意义。因此,《海上升明月》无论是作为一种专业的艺术展览,还是作为一种史学的文献呈现,其学术的阐述解读,研究的发现突破,都应具有建树性与文献性,以体现一种文化的自信与文化的自觉。
对一个艺术流派作学术上的界定与评判,需要进行社会形态、历史形状、从艺形式乃至成员形成、群体形制上进行分析。如第一代近代海派美术家是张子祥、任熊、任薰、任伯年等,大都是一开始就是以画谋生的平民美术家,其社会身份是而布衣群体。而至1912年以后,一批从庙堂宫廷退下的高官大吏来到了上海,其中有陈宝琛、陈三立、李瑞清、曾熙、康有为、朱祖谋、张謇、张元济等,他们在上海实行了华丽转身,集体转岗于海派美术,从而与是年定居于上海的吴昌硕构成了海派美术的第二代群体,彻底地改变了第一代布衣美术家群体的成份,可以讲是历代美术家群体中最“豪华”的阵容。他们的加盟不仅整体提升了海派美术的社会地位和艺术档次,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海派美术的市场活力和经济效率,更重要的是为日后中国美术打造了大师之门,如沈曾植、李瑞清、曾熙就先后培养了于右任、马一浮、张大千、吕凤子、王遽常等,康有为就曾扶植和栽培了刘海粟、徐悲鸿等,这都具有编年史的意义,可惜在《海上升明月》展中被忽视了。
近现代海派美术的群体构成是五湖四海的,风格取向是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是开放多维的,从而呈现了“和而不同”的大格局。如著名的岭南画派在岭南当地遭到排斥,却崛起于1912年后的上海。其领军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是在黄浦江畔寻觅到了他们艺术上的知音,得到了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等人的大力支持,乃至岭南画派的名称也是刘海粟起的。这也佐证了近现代海派美术特有的学术觉悟与艺术理念。
1919年加入天马画会的朱屺瞻先生曾对笔者专门说过:“当时的天马会里各种各样的画家都有。我当时是画油画,我们里面有画学院派的,印象派的、抽象派的、古典派的等,我则喜欢野兽派马蒂斯的。”可见近现代海派美术上至领军领袖,下至各个成员,他们都可以用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笔墨语汇来践行自己的艺术观念与风格抉择,其根本的成因即是来自一种先进而开放的学术性理念。
笔者建议《海上升明月》展要增强或充实调整其都市性、经典性、学术性的内容,使其陈述的命题更生动具体、全面规范而严谨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