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团”面面观
任海杰
  ◆ 任海杰

  几乎与柏林爱乐乐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齐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以其丰满独到的华丽音色被业界誉为“天团”。2017年新年伊始,他们的全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亚洲巡演,登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五年前,他们曾在郑明勋率领下首度光临东艺,而此番的领军人物是新任首席指挥丹尼尔·加蒂,此君年富力强,是目前世界乐坛的大红人之一,他会给“天团”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和起色,正是乐迷们翘首以待的。

  言归正传,看看加蒂在上海是如何首秀的。这两场音乐会共演出了四位作曲家的作品: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大海)、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他们分别代表了音乐史上著名的四种风格。从晚期浪漫主义的布鲁克纳到现代先锋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几乎就是一部处于剧烈变化的近代音乐史,演出时需变换多种音乐语言,难度相当高。加蒂在上任时曾表示,他不打算改变乐队的核心曲目——马勒、布鲁克纳、理查·施特劳斯和勃拉姆斯,但希望能拓展曲目,包括演奏更多法国作品、新维也纳乐派以及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从上海音乐会的这份菜单上看,加蒂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第一场开篇,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珍妮·杨森小提琴独奏。这位荷兰当红小提琴美女身材修长,容貌秀丽,五年前曾随“天团”在东艺演奏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时的感觉是美貌大于琴艺,但此番她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对这首12音技法的作品理解深刻透彻,第一乐章她的琴声几乎就是美丽忧伤的玛侬·格罗皮乌斯形神兼备的化身,第二乐章表达灾难降临时的巨大悲伤和祈祷悼念的绵绵深切之情,杨森或张力十足,或如泣如诉,琴声精致而具骨感,将这首原本难以入耳的现代作品诠释得活色生香。当然,她的容貌和具有戏剧性美感的肢体动作及形态表现,也助上了一臂之力。我们必须承认、接受和欣赏当今的演出风尚。耐人寻味的是,杨森安可的是巴赫《第二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中的“萨拉班德”,意在告诉乐迷,她的功底还是从老巴赫那里来的,但我感觉杨森拉现代作品可能更有感觉。加蒂和乐队甘当配角,全程为杨森保驾护航,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尾声,小提琴与乐队(主要是铜管)非常默契的齐整弱奏,细若游丝,显示了独奏、乐队、指挥“三位一体”的高超水准。

  下半场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加蒂当仁不让当起了主角。演出时间约74分钟,比一般时间多8至10分钟。加蒂把时间用在了哪里呢?结构的拉伸和细节的凸显,笔笔精到,步步为营,巨细不漏。在我近年来听过的现场“布四”中,加蒂是对结构和细节最讲究的一位,其程度已接近切利比达克,几乎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尾声的处理,非常高妙。不过,我认为,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音色、乐感和气息,比结构和细节更难、更重要。就好比一个人,五官和身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气质。难也难在气质。加蒂在“布四”的气质上,还需时间磨炼,还需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为什么那些著名的指挥家,直到晚年才能挥出动人心魄的布鲁克纳,是有其道理的。还有,也许是新上任,互相磨合时间短;也许是巡演,车马劳顿,乐队还难以一下子进入如此博大深厚的演奏状态,有几处音准和齐整度有瑕疵。如果把“布四”放在第二场,状态可能会好一些。

  与有争议的第一场相比,第二场几乎获得一片赞誉。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加蒂非常注重细节和音乐色彩微妙的变化,分寸感不温不火、细腻入微、恰到好处。关于德彪西的《大海》,当年的巴托克认为,“它构思出一套新的发展方式,其呈示和发展的观念共同存在于不断涌出之中。这种涌出使作品无需乞灵于预先设定的任何形式,只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也就是说,与传统相比,《大海》处于有框架和无框架之间,这既是德彪西的独创和特色,也是演奏此曲的难度所在。具体来说,就是指挥在有所为和无所为之间如何取舍。加蒂特别重视结构与细节,他的有所为超过无所为,而《大海》最需要的恰恰是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或者后者略微盖过些前者,以达到音乐自身“不断涌出之中”和“凭借它本身的力量向前推进”的效果。以此要求来看,加蒂似还可以稍微“无所为”些。

  最后说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有一个现象,演此曲,美国乐团在排行榜上一向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美国乐团的特色是粗犷、直率、硬朗、冲势足,演奏《春之祭》往往特别有效果。这固然是《春之祭》所需要的,但有一点又不知为何往往被忽略——《春之祭》最初是部芭蕾音乐,剧情中有男女舞蹈、抢新娘、祭献少女等场面,如此音乐元素和“色感”,我在加蒂的“天团”中难得地听到了,这可能缘于“天团”最值得骄傲的“如天鹅绒般”丰满华丽的音响。这是此番聆听的最大收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天团”面面观
一位真正“不可不听”的新锐
莫扎特马拉松 难眠音乐之夜
美景诗书画评乐
我听我荐
新民晚报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C04“天团”面面观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