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莫扎特诞辰260周年,全球在2016年内上演着各色的主题音乐会。很多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鬼才小提琴家”宋阳在一个晚上,拉完了五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和他的交响协奏曲,在我们已知的范围内,他是国内首位完成者。
三个多小时的演奏,中间仅有两次十分钟的休息,对于技术和心态都是巨大的考验,当然这种集中浓缩式的演出也有着很强的学术意义:1775年,莫扎特在萨尔茨堡一口气写完了这五首作品,尽管完成在同一年,但可以从音乐中听出他在有限时间里的成长:从最开始第一、第二首的法式优雅和标准的结构,到最后第四、第五首在结构、风格、旋律上的推陈出新可谓“脑洞大开”,证明了当时年仅19岁的莫扎特充满了创造力和音乐灵感。
听宋阳的演奏,能感受到他多么热爱这些作品,技术上,宋阳的弱奏是极鲜明的特点,他的琴音可以在恰当时候发出游丝般的轻响,并做出毫不做作的渐强,这在莫扎特第三协奏曲中的慢乐章尤为明显,整个气氛就好像是一首由小提琴独奏引领的小夜曲,甜美柔和又温馨。
如果仔细听莫扎特第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就像是位歌剧主角的登场,小提琴好像扮演了活生生的人物,在乐队伴奏下歌唱。尽管这五首协奏曲都以大调写成,但反复品味,不难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悲剧性,要把这一层也表现出来,而不是一味佯装欢乐,对演奏者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宋阳凭着自己多年来演奏莫扎特的经验,以良好的控制力表现出了更为立体、丰满的莫扎特来。正如宋阳说的,演奏莫扎特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真”。
这次同样上演的“小提琴与中提琴交响协奏曲”,相隔四年时间,更显出莫扎特当时的作曲技法已经无比凝练,艺术形象突出,线条清晰,结构严密,两件独奏乐器在乐队的背景下穿梭交织,美轮美奂,你无法不赞叹莫扎特的才智。而在慢乐章中,那种浸透了悲伤的旋律,似乎是莫扎特真实情感的释放,也正应和了之前宋阳所言。在这个作品中,中提琴家巴桐技术流畅,她始终注意着和宋阳的小提琴独奏互相呼应,使两人严丝合缝的对话就好像是细密的针脚,让人一刻无法离开他们的音乐。那种“集中感”在国内舞台上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