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已故书画篆刻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任书博百岁诞辰,市文史馆和笔墨博物馆不久前主办了“松竹草堂书画篆刻展”。得到消息,我赶到展厅,见到了任老的公子、山水画家任德洪先生。我们边参观展品,边聊起老先生从艺的种种往事,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任老的印象。
任书博(1918——2012),原籍江苏镇江,18岁便师事梅景书屋吴湖帆,成为早期的入室弟子。他原名世朴,后由吴老师改名书博,斋名朴庐、松竹草堂。他书法质朴浑厚、气象高古,作画笔墨醇和、法度森严,篆刻追求印从书出、自成面貌。此次展览就显示了任老的这一艺术特点。
一幅幅看下去,我在一幅竹画前面停了下来。此画四尺整张,直幅,全画借鉴了宋元笔意,只见枝叶离披,临风摇曳,卷舒自若,生机蓬勃,疏密、浓淡相宜。而用笔沉直劲利,实按虚起,显得神完气足,清逸秀润,格调高古。画右有题云:“短梢尘不染,密叶影低垂。”这是他1987年所作,是年正好70岁。
任老为人,淳厚真挚,乐于助人。许多海派名家如陆俨少、朱复勘、唐云、方去疾、程十发、陆抑非、应野平等,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大家谈文论艺,即席挥毫,从不拘束。其中关系最密切的,要算陆俨少。早年,任书博和陆俨少分别师从吴湖帆、冯超然。那时吴老师家住嵩山路88号,与冯老师的家前后门相对。所以两家的学生分别串门是常事。一来二去,任、陆两人也就成了熟稔的朋友。
到了1963年,陆俨少患肺病,生命垂危,迫切需用一种国内没有的进口药才能治愈。任老得知后,马上托定居美国的妹妹购来此药,才救了一条命。这使陆老终身难忘。一直到1986年,他在《陆俨少自叙》一书中还提到此事,表达了“我蒙其(指任书博)厚惠”的感激之情。
说到这里,德洪回忆起了自己进入艺术之门的经历。上世纪70年代初,社会动荡,学校停课,学生闲在家无事可做。德洪在这段时间里跟着父亲学书法,学国画。他家里经常有机会看到名家字画真迹,又有父执辈的著名书画家可以随时请教。在他们扶持下,尤其在陆俨少、俞子才两位老师悉心培育下,德洪进步飞速。他的书法从“颜”、“欧”入手,绘画则以元四家为法,临了大量名画,单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就临了两遍。因此无论书法、绘画,都路子正,气格高。
我们边看边聊,不知不觉把展品看完了。德洪不无遗憾地说,任老生前创作了大量书画篆刻作品,但由于种种原因,留存下来的并不多,大幅的更少,这张竹画《短梢尘不染》应是仅存的硕果了。“每当看到家父这批遗作,我便会想到自己的过去种种。对我来说,它们是鞭策,激励着我不断去攀登艺术高峰。”任德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