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崇明最后的升斗工匠
程绩
  在崇明,有一个76岁的老木匠许文明,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上海滩最后一位会制作升斗的工匠了。

  升斗是什么?这个问题现在或许只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才能回答,他们会告诉你,“在过去,粮食称分量不是用秤,而是用一种专用容器──升斗。是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工具。”其中斗是主要量器,升是辅助量器。标志粮食多少的计算单位也不是现在用的公斤和吨,而是升、斗、石。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

  升,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一般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可容米1公斤。斗,呈圆鼓状,由三道铁环箍扎,口边裹着铁皮,上下两端各有4条纵向竖锔,以加强墙板与底板联结,防斛底松动脱落。

  在过去,升斗既是计量粮食的量器,也是容量单位。通常1升米等于1公斤,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0公斤。

  许文明12岁开始跟着父亲当学徒做升斗,十六岁出师正式做木匠,至今已经60年。升斗虽然小,但它却堪称是一面体现中国木匠文化的镜子,升斗制作看似简单,其中却蕴藏着中国传统的榫卯艺术,对精细程度的要求也是极高,需要木匠有精准的打磨技术还有慢工出细活的耐心。许文明告诉记者,一个一斤的升斗至少需要两个小时才能制作完成。

  如今在崇明偶尔还能看到,做饭时老妇人拿着升斗量米下锅的情景。但来找许文明做升斗的,大多都是为了珍藏回忆,“过去在崇明的荒年,东家今天借了西家两升米,过上几天,往往却会多还上半升。”

  本报记者 程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施药少了,味道更软糯清香了
赵家村变美了
嘉定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闵行 莘庄灯会好热闹
崇明最后的升斗工匠
节后蔬菜供应足 价格同比跌三成
阿六汤圆:松江人的元宵节记忆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崇明最后的升斗工匠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