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郊野大地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阿六汤圆:松江人的元宵节记忆
居嘉 江跃中
  元宵节一家人围坐起来,吃碗热乎乎的汤圆,是中国人的传统民俗。在不少松江泗泾人的记忆中,吃碗有名的“阿六汤圆”,是过元宵节的“标配”。更有传说,当地的著名报人史量才都对“阿六汤圆”念念不忘。

  在泗泾当地,曾经流传一首打油诗:“阿六汤圆广利粽,洪喜摊粉味不同,腐干出自三星斋,洪兴美酒酱同丰。”这几样美味中,阿六汤圆位列榜首。初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张协兴汤团店,店主张六初,小名“阿六”,所以他包的汤圆得名“阿六汤圆”。

  据泗泾镇的文史工作者介绍说,“阿六家汤圆用料考究,用松江特色香粳米磨成水磨粉,馅子选用纯精腿猪肉,制成肉糜后再放入麻油、芝麻粉及其他调味料。在制作汤圆时,也有独到的手下功夫,搓、揿、揉、捻、捏都恰到好处。并用肉皮熬成冻,抹入肉馅中。烧煮汤圆还有特别的火候要求,因此煮熟后晶莹剔透,大而饱满,咬下去就是一包鲜美的汤汁”。

  著名报人、寓居泗泾的史量才就从小爱吃“阿六汤圆”,到了申报馆后还对这道民间美食念念不忘,经常让家人为他稍些“阿六汤圆”的生坯到上海家中,自己煮熟后充当早点和宵夜。

  据了解,1928年张六初去世后,“阿六汤圆”总共传了三代。上世纪50年代,“阿六汤圆”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张六初的后代仍有定居在泗泾的,但都已转行,不再从事饮食行业。现在,泗泾镇还有几位会做阿六汤圆的老师傅,但大多年岁已高。如今,对于消失50多年的“阿六汤圆”,人们期待它能重回餐桌,但理清知识产权关系、合理经营管理恐怕是其目前面临的最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通讯员 居嘉 记者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跨界/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B03版: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4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刊
   第B08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家装专版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施药少了,味道更软糯清香了
赵家村变美了
嘉定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闵行 莘庄灯会好热闹
崇明最后的升斗工匠
节后蔬菜供应足 价格同比跌三成
阿六汤圆:松江人的元宵节记忆
新民晚报郊野大地A07阿六汤圆:松江人的元宵节记忆 2017-02-11 2 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