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泾当地,曾经流传一首打油诗:“阿六汤圆广利粽,洪喜摊粉味不同,腐干出自三星斋,洪兴美酒酱同丰。”这几样美味中,阿六汤圆位列榜首。初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张协兴汤团店,店主张六初,小名“阿六”,所以他包的汤圆得名“阿六汤圆”。
据泗泾镇的文史工作者介绍说,“阿六家汤圆用料考究,用松江特色香粳米磨成水磨粉,馅子选用纯精腿猪肉,制成肉糜后再放入麻油、芝麻粉及其他调味料。在制作汤圆时,也有独到的手下功夫,搓、揿、揉、捻、捏都恰到好处。并用肉皮熬成冻,抹入肉馅中。烧煮汤圆还有特别的火候要求,因此煮熟后晶莹剔透,大而饱满,咬下去就是一包鲜美的汤汁”。
著名报人、寓居泗泾的史量才就从小爱吃“阿六汤圆”,到了申报馆后还对这道民间美食念念不忘,经常让家人为他稍些“阿六汤圆”的生坯到上海家中,自己煮熟后充当早点和宵夜。
据了解,1928年张六初去世后,“阿六汤圆”总共传了三代。上世纪50年代,“阿六汤圆”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张六初的后代仍有定居在泗泾的,但都已转行,不再从事饮食行业。现在,泗泾镇还有几位会做阿六汤圆的老师傅,但大多年岁已高。如今,对于消失50多年的“阿六汤圆”,人们期待它能重回餐桌,但理清知识产权关系、合理经营管理恐怕是其目前面临的最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通讯员 居嘉 记者 江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