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品的持续影响:后续性
凸凹
  凸 凹

  法国文学评论家朱利安·格拉克在《首字花饰》一书中,对作品的持久影响,使用了一个词:后续性。

  而我们惯用的形容词是:永恒、不朽。这样的词过于严重,有绝对化的性质。

  而“后续性”,词性中和,不否定变数,着眼于“影响”是个逐渐消逝的过程。

  永恒、不朽的界定,也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后续性”就中和、客观了。事实上,再经典的作品,对后来的影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红楼梦》,刘再复把它视为中国的“六经”之一,认为它不朽,但前不久有人搞“最读不下去的十部名著”的网络调查,《红楼梦》居于榜首。

  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以往的经验认同,更不能一厢情愿。

  不过,因为“后续性”的说法,把作品的影响看作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便不去做主观干预,令其自生自灭。而“永恒、不朽”的观念一旦形成,人们就不能承受或不甘于作品的消亡,人们容不得坐视不管的态度,要人为地强化。具体的,就是对所谓的名著、经典,要不断地宣介、不断地翻印,把旧文字当作新文本反复呈现在读者面前,提示、或者强迫你去阅读。

  这很有效,我们的许多名著的“后续性”影响,就是这样延续下来的。如果听任那些冷僻的经典放在故纸堆里、或图书馆的铁木框格之上,除了书蠹,除了灰尘,断不会有人的目光多情地垂询。

  这也是“文化传播学”存在的依据,有时候,重“传播”比重创作,对作品的“后续性”的形成,更有增益。从这一点出发,新媒体——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的“传播”作用就越来越凸显出来。“不朽”的情结,到底是一种心结,“轻蔑”的态度,挡不住它们的道路,尽管“永恒”的样貌越来越可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人物/新民环球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作品的持续影响:后续性
直面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扇面 
新年
不忘初心
可以触摸的时光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作品的持续影响:后续性 2017-02-13 2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