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猫“外交官”出国记(上)
黄金生
■ 1936年,上海,露丝·哈克纳斯在皇宫饭店给大熊猫苏琳喂食,这只熊猫被带到美国,落户芝加哥动物园
  ◆ 黄金生

  作为在美国境内出生并存活下来的首对大熊猫双胞胎,“美轮”和“美奂”于2016年11月5日上午10时离开美国,将入驻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1999年,“美轮”和“美奂”的父母“伦伦”和“洋洋”由成都大熊猫基地通过“合作研究”来到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开始旅美生活并于2013年7月15日生下这对雌性双胞胎。根据中美双方熊猫租赁协议的规定,租给外方的熊猫如果在国外生育,那么在国外出生的熊猫应在4岁左右回到中国。

  这种在动物园里人见人爱的明星,表面看上去每天除了睡觉、吃竹子和卖萌之外,几乎无所事事。其实不然,别具特色,有亲和力的熊猫天生就是代表中国的最佳“外交官”,曾经为发展中外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

  “我这一生将再也不会射杀大熊猫”

  大熊猫唯中国独有,数量稀少,在古代就曾作为国礼承担着传递感情的重要作用。大熊猫作为外交礼物始于唐朝。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武则天于公元685年曾经送给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张毛皮作为国礼。据西华师范大学珍稀动植物研究所教授、著名大熊猫研究专家胡锦矗考证,这两只白熊就是熊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熊猫外交。

  西方人最初听说大熊猫是通过法国传教士阿尔曼·戴维,戴维是最早研究中国野生动物的西方人。1869年,他远涉重洋,将一只熊猫标本作为礼物,送给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20世纪初开始,不断有西方探险者深入中国四川、西藏地区寻捕大熊猫,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两个儿子克里姆特·罗斯福和小西奥多·罗斯福。在他们后来的回忆录《追踪大熊猫》中记述道:“我们同时对渐行渐远的熊猫背影开枪,两枪都命中。……我们再次开枪,它应声而倒,但又爬起身,跑进浓密的竹林……”小罗斯福在这次探险中,射死了一只雌性大熊猫。这只大熊猫被做成标本,现在还陈列在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

  1936年12月,美国纽约的一位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纳斯将第一只熊猫幼崽带到了美国。露丝的丈夫威廉·哈克纳斯是一位动物学者和探险家,新婚刚两个星期,就为寻找大熊猫而奔赴中国,结果还没有进入大熊猫的产区,便突然病死在上海。留在纽约的露丝听到噩耗后,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到中国去寻找大熊猫。她雇用了一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猎人杨昆廷,于1936年9月进入四川汶川的高山地带。在11月9日,他们找到了一只熊猫幼崽。当时这只小崽不到3磅重,出生也就十多天,还没有睁开眼睛。他们以为这只幼崽是雌的,就用杨昆廷妻子的名字为它取名“苏琳”。露丝带着苏琳迅速返回成都,乘飞机直奔上海。在朋友的帮助下,露丝仅以2美元的“贿赂”,登上了美轮“麦金莱总统号”。她提着一只柳条编织的大筐,在海关登记表上写着:“随身携带哈叭狗一只。”就这样混出了中国。

  获得熊猫的芝加哥动物园观众络绎不绝,熊猫也出现在商业广告中,成为延续今日的熊猫热开端。人们从各处赶来一睹大熊猫的风采,参观者最多的时候一天可达4万多人。参观者当中不乏社会名流,甚至著名的盲人作家海伦·凯勒也亲自前往动物园摸了摸苏琳。曾经在苏琳的家乡杀害一只大熊猫的小西奥多·罗斯福也带着儿子昆丁来到芝加哥动物园,在看到苏琳后,他动情地说:“如果把这个小家伙当作我枪下的纪念品,那我宁愿拿自己的儿子来代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远征中国西部项目负责人赛奇则完全被苏琳征服,他甚至许下誓言:“我这一生将再也不会射杀一只大熊猫了。”

  虽然以此为界限,欧美人对于熊猫的热情一下高涨起来,但国民政府于上世纪二三年代后期采取了禁捕禁运措施,在1939年11月一只熊猫运往芝加哥后,外国人便再也不能自由地将熊猫带出中国了。

  “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

  1938年,英国的伦敦动物园也迎来了大熊猫,而且不止一只。在那个动物保护观念仍未形成的年代,这些熊猫被捕获并数次倒卖,最终落到美国银行家弗洛伊德·丹吉尔·史密斯手中。史密斯常年出没在四川和西康交界一带,先后收购了十余只活体大熊猫,但有一半左右没等上路便不幸夭折。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正常的沿长江而下到上海的方案无法实施,只能通过陆路,经四川到贵州、广西、广东,几经辗转来到香港。据史密斯回忆,这条路匪患猖獗,路途颠簸,大熊猫被装进笼子用卡车运送,其中一辆卡车在中途翻车,2只大熊猫临时逃脱。到香港装船时,他发现又有1只大熊猫夭折。幸存的5只大熊猫被装上一艘货轮的甲板,经过1个月的艰难航程,在1938年平安夜的暴风雪中,终于抵达伦敦。遗憾的是一只名叫“奶奶(Grandma)”的大熊猫不幸罹患肺炎,两周后便病逝了。剩下的4只大熊猫,一只叫乐乐(Happy),被一个德国动物贩子买走,辗转于德国的各大动物园,最后又卖到了美国;其余三只熊猫的名字分别是格鲁贝(Grumpy)、杜贝(Dopey)和贝贝(Baby),被史密斯卖给了伦敦动物园,三只大熊猫被工作人员重新取名为“唐”“宋”和“明”。1939年12月18日,宋因病去世,次年4月23日,唐也不幸病逝,动物园里孤零零地留下了年纪最小的明。

  1939年,二战爆发,明的出现为英国注入了一丝难得的轻松与欢快。当时旅居伦敦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蒋彝曾去伦敦动物园,看到英国民众在大熊猫馆外排起一长队,都在期待着与大熊猫明亲密接触。蒋彝随后创作了插图童话《明的故事》和《金宝和大熊猫》两本书。英国著名摄影家伯特·哈迪拍摄了一张照片,大熊猫明似乎在摆弄三脚架,为摄影师的幼子迈克拍照,这张摆拍照片使大熊猫的形象很快就萌遍全球。

  1940年到1941年,德国对伦敦等16座英国城市进行狂轰滥炸,4万多名市民死亡。大熊猫明被转移到英国东部的惠普斯奈德动物园,但仍被经常带回伦敦“会会朋友”。不幸的是,她没有见到胜利的那一天,1944年圣诞节后的一天,就病因不明地离去了。她的去世引发了全英国的哀悼,《泰晤士报》专门发了“讣文”:“她曾为那么多心灵带来快乐,它若有知,一定也走得快快乐乐。即便战火纷飞,她的离去依然值得我们铭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新民环球
   第B10版:论坛/新民环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人物/新民环球
熊猫“外交官”出国记(上)
上海方城
小店开张三周年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0熊猫“外交官”出国记(上) 2017-02-13 2 2017年02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