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学子及家长来说,这份《指南》为专业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而对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工科教育体系的践行者来说,如何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三大问题,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已经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科技革命改变教育内容,信息革命改变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帮助未来的工程师们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秋波
“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
——教育部的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但目前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并且,如今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
“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能人才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绝活绝技’出现断档。”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
“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制造业的人才结构、素质与支撑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与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如创新不足、专注不深、诚信不够、实业精神弱化等。”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
“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环境尚待进一步营造,急需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关键要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体制机制的约束,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的引导、激励和倒逼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
“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还要坚持对标国际最佳实践,更加强调与现代工业文明和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工匠精神’。”
——杨秋波
“《指南》把工业文化发展与制造业人才培养、业态模式创新、工业软实力提升有机贯穿起来,突出强调了培养和发挥具有工业文化素养的人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工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和系统工程。从工业文化入手创新制造业人才发展机制、增强中国制造业软实力,是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选择。”
——孙星
本栏编辑 潘高峰 黄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