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办单位: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周浦镇人民政府、市健康教育所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治疗房颤,除了保守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越来越受推崇。那么,左心耳封堵和射频消融该怎么选呢?2月23日下午,第42届新民健康大讲堂走进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针对现场房颤患者的提问,专家指出,不同的手术方法有不同的适应人群。一般来讲,左心耳封堵用于那些不适合做射频、卒中风险比较高、不愿或不能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目前,治疗房颤的最新尝试是通过封堵左心耳来治疗,因为左心耳结构复杂、血流缓慢,最容易形成血栓。那么左心耳封堵术可以替代射频消融吗?上海市区域名医、周浦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宁忠平介绍,准确来讲,左心耳封堵和房颤射频消融两者没有对照研究,因此没有可比性。射频消融术可通过治疗把房颤转为正常心律,卒中的发生风险就很低。左心耳封堵正在成为国际趋势,2015年,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就曾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目前恢复良好。
宁忠平介绍,有些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做不了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栓塞的风险又存在,而华法林等药物抗凝,服用起来又有可能导致出血,这就造成左右为难的局面。虽然有新的药物出现,但其价格之昂贵并不是普通百姓可以负担的。这样的情况下,左心耳封堵手术就成为很有必要的治疗手段了。它通过微创的方法,穿刺进入左心房,用一个小伞状的封堵器把左心耳堵上。术后,只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抗凝药物,无需长期服药,避免了副作用和服药的麻烦。据悉,此项技术在国际上其实已经应用多年,只不过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长。目前,我国已有1500多例患者接受了这项手术。2016年至今,上海周浦医院也开展了多例房颤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术,随访效果良好。
周浦医院院长、心内科博导李新明教授在回答现场市民提问时指出,左心耳封堵和射频消融的治疗目标不同,适应症也不同。具体如何选择要根据个人病情来进行仔细评估,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
卡布奇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次活动提供了中老年智能手机,作为现场抽奖奖品。 本报记者 左妍
预防卒中从血栓管理开始
在我国30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人数达数百万,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与无房颤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高出近5倍,并且房颤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在新民健康大讲堂现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主治医生聂振宁介绍,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
聂振宁说,脑卒中一般来说分为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狭窄或阻塞,使血流减少或中断,造成脑缺血、缺氧、坏死;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渗入脑室或脑组织,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脑卒中如此可怕,而且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发生,它能预防吗?聂振宁说,80%的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注意和预防,对发生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率。据悉,高血压被列为卒中最确切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风险,紧随其后的是高血糖和高血脂。控制血压重在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和体重管理。其一,减少食用钠盐;其二,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禽类、鱼类、豆类等,限制糖类摄入;其三,保持乐观的情绪,防止血压急骤升高。其四,戒烟限酒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在我国,房颤是引发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房颤时心跳频率会加快并失去原有规律,容易造成血液淤滞,从而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造成大脑血管栓塞。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比无房颤者明显更高。
房颤引起的卒中后果非常严重,但我国房颤病人抗栓治疗比例太低。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房颤相关性脑卒中是可以预防的,抗凝治疗是关键。据悉,阿司匹林是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聂振宁说,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它并不是抗凝药物。经典的传统抗凝药为华法林,抗凝效果明显,但需定期严格监测凝血指标。
聂振宁建议,中年人群每年进行检查,以早期发现房颤。如果突然出现心悸、眩晕和晕厥、呼吸困难等房颤的典型症状,需尽快到医院排查。确诊患者要遵医嘱坚持抗凝治疗,必要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术等治疗。
本报记者 左妍
左心耳血栓危害大 封堵治疗成新趋势
房颤,是最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上海市区域名医、周浦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宁忠平在新民健康大讲堂现场介绍说,房颤发生时,人能感觉到心跳明显加快,可达100-200次/分,而且跳动节奏也很不规律。房颤所导致的卒中相比其他原因导致的卒中,通常更为严重。
研究数据显示,房颤卒中相比于一般卒中的致死率高一倍,复发率高近50%。究其原因,是因为房颤病人房颤时,左心耳内血流非常慢,非常容易在左心耳形成血栓。左心耳内血栓通常都比较大,且更容易反复形成血栓,造成严重的危害。
宁忠平说,以往临床上治疗房颤有药物抗凝和射频消融两种选择。药物预防脑卒中既往多依靠口服华法林,虽然华法林对于预防脑卒中发生有明确疗效,但因其出血风险不良反应较大,严重者可导致致命性的颅内出血。服药期间需严格监测,且长期服用对肾功能有影响,在我国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不足10%。而射频消融治疗虽已被广泛接受,但对慢性、永久性房颤的治疗成功率尚不到50%,有些患者需要反复多次射频消融,有些术后仍需要抗凝治疗。
那么,房颤患者如何有效便捷且轻松预防卒中发生呢?随着医学的技术发展,房颤患者预防卒中有没有新的手段呢?目前而言,新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新型抗凝药物,比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等,可以有效预防中风。由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变化,不需要定时监测INR(一种凝血指标),服用难度大大降低,但是仍需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二是左心耳封堵术,就是穿刺患者外周血管,把一个封堵器推送到左心耳处,把左心耳封堵上,避免心耳内形成血栓,从而大大降低卒中的发生概率。整个操作1小时内可完成,术后恢复仅需24小时。
本报记者 左妍
左心耳封堵术针对高危栓塞患者
自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在国内完成首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教学演示后,目前上海已有中山医院、仁济医院、瑞金医院、周浦医院等6家医院获得了该项技术的准入。该技术2015年由浦东新区周浦医院牵头,获批纳入上海市医保。周浦医院院长、心内科博士生导师李新明介绍说,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病人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它能有效减少病人的病死率、致残率,同时减少出血的发生,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自2016年8月周浦医院成功完成了本市首批左心耳封堵术以来,已经陆续为数十位病人实施这项新技术,患者术后将无需长期口服抗凝药,既免除了卒中危险,又避免了抗凝药可能导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健康,也大大降低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这项技术真的能够让房颤患者不必再担心因服用抗凝药物而时刻面临出血风险?疗效是否确切、安全?李新明强调说,作为一项新技术,左心耳封堵术对于高危栓塞患者,特别是又不能长期耐受药物抗凝治疗的患者,是合适的适应症。因此,在临床开展上一定要严格把握这个适应症。另据了解,目前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费用大约为6万余元,有医保的患者只需支付30%的费用即可。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