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或地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山体滑坡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降雨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许多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特点。此外,不合理的开挖也是山体滑坡灾害的诱因,如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他建筑活动时,破坏了山林表面。而滥伐乱垦也造成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山体疏松,山坡稳定性被破坏,很容易引发山体滑坡。还有多种因素也可以导致山体滑坡,比如岩石的风化是自然状态下既有的,各种因素造成自然界中土壤层的增厚和土壤层的松动等。
滑坡时间分同时性和滞后性,有些滑坡受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如强烈地震、暴雨、海啸、风暴潮等发生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爆破等,都会有大量的滑坡出现,此为同时性。而有些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作用因素时间,如降雨、融雪、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之后,这叫滞后性。一般而言,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的时间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