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诗一样的名字:珍珠飞燕!阿弟在上海海洋水族馆看到了这种身材小巧的海水鱼——有点像小神仙鱼的珍珠飞燕呈白体黑纹,鱼身银白耀眼,时见粒粒亮白如珍珠的圆点,四条纵向列布的黑色条纹使其华美之中蕴有庄重,身后两条略细的黑纹随着鱼尾开张出去,装饰着如燕之叉尾。这是珍珠和飞燕的奇妙组合,名佳形美。
这鱼现今极其稀有,主要分布于印尼海域。阿弟了解到,珍珠飞燕的出生方式奇而又特,它是从父鱼的口中“飞”出来的,是典型的口孵鱼类——在母鱼产下粉红色的幼卵后,父鱼来担当孵化的特殊使命,父鱼小心翼翼地将受精卵含在嘴里,鼓起嘴巴接连20天左右不吃食不吞水,用先前积蓄的能量全力孵化鱼宝宝。当小飞燕破卵而出时,父鱼会张嘴“生”鱼,把活生生的漂亮的幼鱼吐出来,寄放到尖刺海胆边,借助海胆的针刺,使小生命免遭其他水族的攻击。
幼鱼从成鱼之口出生,这是少有的奇观。上海海洋水族馆能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孵出幼鱼并健康成活,也是可贵的成功。
阿弟猜想,大概最早最早时候的珍珠飞燕,在母鱼排卵后也差不多像别的鱼一样,由卵细胞慢慢慢慢在鱼体之外发育变化为鱼的,可能由于外部水体不容鱼卵育化生长,或者别的水族要来吃掉,雄性成鱼就尝试用口孵的方式来强力孵化,而且宁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接续母鱼的功能,养子传嗣,这样的尝试竟然成功了。这就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被同类所接受、所记取、所传承、所习惯了——看来,在危难之际,责任和担当能使勇气转化为智慧,使智慧转化出办法,由办法开辟出未来。
奇观有时候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尽管小飞燕们备受呵护,而且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目录,它们终归要游到海里或者水里,要是一辈子在长辈暖巢般的口中寄生,那就其形如鱼而其实非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