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不该用错地方
陈钰鹏
  陈钰鹏

  “让过去的时光重新回来/愿你找到儿时的同桌/问他们曾经干过啥事/搞一次老小朋友聚会吧/讲讲以往的故事/叙叙各人的境遇。”人都会慢慢老去,在这一无可抗拒的过程中,闲来无事,不免想起儿时的“同桌”。

  同桌是网络时代“走红”的一个概念(据说因为青春爱情电影《同桌的你》而流行,影片的灵感源自高晓松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但有人却狭隘地把同桌仅仅看成是异性学伴,而且是坐在一张桌子旁的;这不免太机械了。其实“同桌”就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同窗”。

  按说在信息时代,寻人之类的事情应该比以往先进得多、容易得多;然而至今为止,查找一个人仍然是相当困难的事情。据笔者所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面临着一个相当艰苦的任务:帮助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寻找亲人。“我叫盖尔特·克拉因哈默,这个名字是法院给我取的。1945年4月29日,我被炸弹片击中,在我身边躺着一个被炸死的女人,人们无法验证她是我的母亲。估计我当时的年龄是两岁,一个士兵将我送到医院,后来我被人收为义子……你们是否有可能查明我的真正身份?是否能打听出还有我的亲人活着?”类似这样的信件在当时的联邦德国还有成千上万。写信者多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动乱中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当时没有证件,由于年龄太小,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

  二战结束时,德国有四分之一的公民在寻找他们生死未卜的亲人。为此联邦德国红十字会在汉堡和慕尼黑专门建立了查人服务中心,最初,政府每年拨款400万马克的津贴费,此外还有各界人士的捐款。在被寻找的人当中,有45万名是军人,15万名是普通老百姓,1000多名是孩子。工作了30年后,服务中心做了一个总结:他们帮助弄清了150万名失踪者的下落、处理了28万6千桩父母寻子女或子女找父母的案子。慕尼黑服务中心的主任马克斯·海因里希深有体会地说:“从事这样的工作会使人成为和平主义者。”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人民是无辜的,查人服务中心的每个工作人员正是凭着这种理解及和平主义精神,翻遍了堆积如山的文件、战报和士兵回忆录;找各种各样的知情者谈话,跟那些被释放的德国战俘、跟每一个流亡者、跟来自东欧和前苏联的被驱逐或自动迁居的公民谈话。工作真的是做到家了。

  相比之下,现代寻人有了高科技手段、大量的数据服务、各种网站和服务平台……尽管如此,寻人服务的命中率往往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当然,时代不一样了,这一点必须承认。寻找同窗好友因此也不那么受重视,大量的个人数据和信息常常被不法分子用在错误的地方,被用来实施欺诈和行骗行为。很多人不愿透露个人信息完全可以理解,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去寻人,兴许是怕引起被寻者或他们家属的误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专栏/评论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2017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趋势
   第A28版:聚焦/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消息
   第A30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树有野心
为“三亮”点赞
信息不该用错地方
不同寻常的人性观察者
抑 郁
龙虾米酒乡愁宴
牧马人 (摄影)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信息不该用错地方 2017-07-29 2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