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禾本植物之一,从低地平原到高海拔地区均有种植。全球数以十亿计的人靠小麦养活。联合国粮农组织徽标的中心图案就是小麦麦穗,旁边的拉丁文fiatpanis,翻译成中文就是“让我们有面包”。不过,“面包”的说法有点笼统。实际上,人们创造出了无数种花样翻新的面食,不过最基础的是两大类:面包和馒头。其中,西方人习惯把它做成面包,而中国人习惯把它做成馒头。
西方:从小麦到面包
人类驯化野生麦进行栽培的历史可能超过一万年。根据考古学资料,已知的最早小麦种植区,是约旦河谷的耶利哥和泰尔阿瓦德一带。这里出土的公元前7000年的一粒麦和二粒麦,被认为是小麦的祖先。
其后,小麦从中东、西亚一带向西传入欧洲和非洲。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现,小麦磨粉加水后会变得易揉搓,易发酵,而用发酵小麦粉烘烤成的食物(面包),比用大麦等作物制成的食物更好吃。后来,加工面包的技术从埃及传到希腊和罗马,又从希腊和罗马传到欧洲其他地区。欧洲人再把它传到美洲。18世纪传到大洋洲。
在西方,面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主食。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法国盘炉面包。这是法国最流行的一种面包,中国人称为“法棍”。法棍的基本成分只有面粉、酵母、水和盐,大面团糅合后,先在常温下发酵2-3小时,再揉捏分成若干长条形,再次发酵后进行烘烤。烘烤时需要向炉内吹入蒸汽,使面包皮松脆。用这种方法烘烤出来的“法棍”呈金棕色,表皮松脆,但干燥得很快,所以最好在出炉后几小时内食用。
英国模制白面包。这种面包的特点是,先将面粉、水、糖、奶、盐等原料放在高速混合机内搅拌,让面团少发酵或不发酵。在经过短暂停顿后,将大面团分成小块,放入烘烤模子,等最后发酵后,再入炉烘烤。这种面包质地比较坚实,稍显粗糙。
德国手工烘焙面包。德国号称“面包之国”,其传统的手工烘焙面包有上千种。德国面包的最大特点是,在小麦粉中混合黑麦、荞麦、芝麻、胚芽、核桃、葵花子等其他原料,可以称为“混合面包”。还有一种在南部流行的“啤酒面包”,烘焙前,把面团浸在4%的氢氧化钠溶液里,使糖与氨基酸发生褐变反应,烘焙出来的面包呈栗褐色,有独特碱味。
美国大型机制面包。美国面包是大工业的产物。用大型面团混合机一次性制作出数百公斤面团,分装发送到各地烘烤零售。这种大批量生产的面包自然没有法式面包、德式面包那么讲究口味,但它能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由于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小麦的产量一直较低,所以食用小麦制成的面包一度是社会高层的象征。上流社会人士食用全麦面包,而广大的下层阶级则食用大麦、黑麦制成的面包。在谷物歉收时,则用豆子、燕麦甚至橡实来制作面包,因为面粉含量少,不易发酵,所以吃起来特别硬。我们经常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这种又黑又硬的“黑面包”。
中国:从小麦到馒头
作为“五谷”(稻、黍、稷、麦、菽)之一,小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中国种植了。据考古资料,最晚在距今4500年前,中原地区就已开始种植小麦。而到了二里岗时期(距今3600-3300年),小麦出现了跃进式的发展,并导致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从以粟类为主转向以小麦为主。
关于小麦的起源,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中国是小麦的起源地之一,是本土作物经长期驯化和培育而成;另一种认为,这些小麦是西亚、中东小麦的后代;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小麦是本土小麦和外来小麦长期杂交选育而成。
就像关于中国小麦的起源说法不一一样,中国人食用小麦的历史也比西方人要复杂。一开始,人们像小米、稻米一样蒸煮着吃——“粒食”。据考古资料,石转磨大约出现在战国晚期。石转磨的出现,可能引发小麦由“粒食”转为磨粉“面食”。
此外,用成熟的酵面食品,至迟在西汉末年发展起来。最早的酵面食品可能采用酒酵发面法(面团中加入含酵母菌的酒母)。后来又发明了酸浆发面法、酵面发面法、碱子发面法、酵汁发面法等多种发面法。
当然,面食不可能从考古工地出土,文献记载又过于简略,所以很难说清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面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人一般不采用烘焙方式,而是以蒸煮方式制作面食。其中,馒头最具代表性。
关于馒头的起源,现在人们都知道始于三国时期,据说还是诸葛亮发明的。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飨之,而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因杂用牛、羊、豕之肉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称之为馒头(馒头、蛮头谐音)。”
而实际上,中国古文献上很少使用“馒头”这个词,而是统称这类面食为“饼”,如《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其实就是馒头。而古文献中出现的“馒头”,可能有馅,即今天的“包子”。两宋时期是蒸饼(馒头)、馒头(包子)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元代,馒头、包子的做法基本上跟现在没有什么两样了。
面包与馒头之辨
同样是用小麦磨成的面粉,为什么西方人把它做成面包,而中国人把它做成馒头呢?
如果泛泛而论的话,我们可以说西方人多是游牧民族的后代,而中国人多是农耕民族的后代,这就部分决定了烹饪方式的不同:游牧民族习惯采取最简便的烹调方式——直接在火上烘烤食物;而农耕民族则习惯于在自家的灶台上用相对固定的炊具烹调,所以发展出工序相对复杂、但是食物味道更细腻、口感更好的蒸、煮方式。此外,传统上中国食物以植物性食物(如叶、茎、果)为多,不适合用来烧烤;而西方以肉食为多,比较适合烧烤。
不同的生活习惯或烹饪方式,反过来又影响到人们对小麦的选择——定向培育那些适合自己生活习惯或烹饪方式的小麦品种。
欧洲人选择适合烘焙面包的硬质小麦——蛋白质含量较高,麦粒质硬而透明,磨出的面粉多属高筋粉。高筋粉适合做面包、披萨、千层饼等需要依靠很强弹性和延展性来包裹气泡、油层以形成疏松结构的点心。其中有一种硬度特别高的硬粒小麦被用来做意大利通心粉。
而中国的小麦品种以中筋和低筋为主。日照时间较长的北方地区主要生产中筋小麦。中筋面粉适合于蒸煮,制成馒头、面条、饺子等北方日常主食。日照时间短、多雨的南方则出产低筋小麦。低筋面粉适合制成月饼、酥饼等各种精巧的点心。众所周知,南方人的主食是稻米,所以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吃米才叫“吃饭”,而吃“点心”不算正餐。
包括面包在内的西食东渐,历史并不算长,最早可能发生在明末清初。当时一些西方人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为了融入中国社会,往往会改头换面,穿儒服、取汉名、习汉语、学礼节……但饮食习惯却很难改,所以他们往往会就地取材,为自己制作“家乡食物”。袁枚《随园食单》里的“杨中丞西洋饼”、李化楠《醒园录》里的“蒸西洋糕”,可能就是此类食物的做法。在明末清初西洋使节的“贡品”中,也有“西洋饼”(西式面点)等名目。总的来看,面包等西式食品的传入,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并没有太大冲击,只是增添了一道“异味”罢了。很多人只是偶尔尝尝面包,然后本来吃米饭的继续吃米饭,本来吃馒头的接着啃馒头。
摘自《看历史》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