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新闻泰斗、新民晚报社老社长赵超构先生,出生在浙江省文成县。这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为中国晚报界特别崇尚的地方。最近,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超构故里行”的大型采风活动。全国百名晚报总编、社长来到这里,在缅怀和追寻赵超构先生新闻人生,重温他的办报思想和崇高风范的同时,还深入城乡,走村串户,考察社情,了解民意,广接“地气”。在这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中,大家普遍反映不虚此行,收获多多。
我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这虽然是我近10年来第四次来到文成,但印象比以往任何一次要深,收获要大。在此期间,我所到之处、耳濡目染,文成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全县上下正在全力打造“大美文成”(美丽经济、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豪情壮志和实际行动,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得到了由文成青年学者富晓春撰写的《报人赵超构》一书。未想这本书是如此吸引着我,不禁一口气读完,它让我更加走近赵超构先生,进一步了解并熟悉赵超构先生。
这本书的作者富晓春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是我十分赞赏和看好的青年后学。他与赵超构是同乡,出生清苦,在那极“左”的年代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但他人穷志不短,对乡贤报人赵超构一向情有独钟,奉为圭臬,顶礼膜拜,并暗自发誓要做像赵超构那样的报人。为家庭生活所迫,他小学阶段一度辍学在家,更无条件到大学深造。但他毫不气馁,矢志不渝,勤奋刻苦,坚持走自学成才的道路。他阅历丰富,涉猎广泛,当过代课老师,学过中医,在县文化馆当过创作干事,做过文学刊物《山花》编辑,还到乡镇担任过一届副乡长。平时,他不惜工本,千方百计收集有关赵超构先生的图书、信札、资料,凡与赵超构先生有关的一切活动,他都乐意参加。记得2010年5月,当中国晚协、新民晚报社和文成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赵超构先生诞生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时,随处可见他活跃的身影。他酷爱写作,曾到《文成报》任职锻炼,努力采写新闻报道,从当记者到担任副总编辑,干得红红火火,业务方面很有长进。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乡下一座草房 城里一幢洋房》,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2003年8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闻专著《留守大山亦风流》。2004年以来,他致力于文成地方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其间他花十年心血写就的《报人赵超构》一书,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说实在的,当我刚拿到这本书时,一股散发着油墨的书香味扑面而来,浓浓的暖意直涌心头。打开这本书,似乎打开了赵超构人生的“达芬奇密码”,一代报坛巨子击楫中流,昂首前行的一个又一个人生场景,渐次在我的指缝与书页之间转换、呈现……等我慢慢合上这本书,一个有血有肉有棱有角的一代报人形象,跃然纸上,缓缓在我的脑海里浮现、重叠、定格!赵超构生活在“中国政治上两个最激烈动荡的时代”,他的事迹完全可以大书特书!他“少小离家终不还”内心有些什么情结?他采写《延安一月》、七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其中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毛泽东为什么在1957年“反右”中全力保护他?他与巴金、夏衍、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化名人有过哪些交往?透过他不苟言笑的背后,他又有哪些率真豁达、随心而为的最真实的一面?在这本书中都不难找到答案。作者富晓春凭借自己多年来对赵超构先生资料的大量占有和缜密研究,善于用一种质朴无华、饱蘸深情的笔触,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一代报人赵超构的个性与才情,以及起伏跌宕的个人命运与心路历程。这本书在编排上也颇具特色。全书由“望乡之情”“报人生涯”“杂文杂事”“嘤嘤求友”与“且寻风雅”五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前面都配有一组图片,共计234帧。这些历史图片内涵丰富,十分珍贵,为这本书增色不少。全书共80个篇目,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随手翻开都能独自成篇,利于阅读。
可以说,富晓春撰写的这本《报人赵超构》,是继著名老报人张林岚先生所著《赵超构传》之后,又一本生动而翔实记述赵超构生平事迹的力作,是近几年来赵超构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它必将在我国学术界、新闻界乃至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出自赵超构故里一位青年学者之手,无疑更具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