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起郁达夫和王映霞
钱绍昌
  钱绍昌

  近日读到郁达夫长女郁黎民大姐的文章《我花了一生去原谅父亲郁达夫》,不禁勾起了我对郁达夫和他第二位夫人王映霞的回忆。

  家父钱潮1914年去日本留学,考进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备班,同班同学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大文豪,那就是郭沫若和郁达夫。郭沫若长家父3岁,他俩一起于1922年毕业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院。可是郭沫若由于重听而不能行医,只好改行去搞文学,但他回国后仍与家父长期来往,直至晚年。郁达夫与家父同年,是不拘小节的才子,爱饮酒吟诗,读书不甚勤奋,读了一年医科感到太枯燥,就转到文科去了。父亲在80年前的笔记中写道:“达夫人甚聪明,擅长外语,对中国古文和诗词亦有根底。爱饮酒。在校时,常独自携酒逛公园,一面朗诵诗歌。”

  父亲毕业后在日本当了3年住院医生,于1925年回杭州行医,兼任浙医教授。这时郁达夫早已回国,颇有文名,正在上海与郭沫若等人积极从事创造社的活动。1927年初他偶然遇到了从杭州来沪的王映霞,惊为天人,立即展开追求。其实那时郁达夫在老家浙江富阳早已有妻室,并且已生了3个孩子。郁达夫比王映霞大12岁,开始时王并没有答应他的追求,回杭州去了。谁知郁达夫却穷追不舍,一封封求爱信不断,后来干脆追到杭州来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获得王美人的芳心,结为夫妇。1934年他俩移居杭州。抗战开始前我们全家住在杭州, 郁达夫和王映霞常来我家做客,我们兄弟称王为王干娘(杭州话为姨妈之意)。王干娘双眼大大的,确实妩媚动人。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应《星洲日报》之邀任副刊编辑,携全家去新加坡。1939年郁达夫轻信一些关于王映霞的流言蜚语,在香港的报纸上发表了《毁家诗记》十余首,对王极尽诋毁之能事。王忍无可忍,决定与郁离婚,于1940年离开新加坡去重庆。我父亲说:“王映霞是个正派女人,郁达夫这样做是不对的。”为此事郭沫若也批评了他。抗战胜利前夕,郁达夫不幸在印尼为日寇所杀害,成为烈士。当时父亲作诗悼念他:“同年同学亦同乡,文学诗赋更擅长。不幸中年遭毒手,身亡家破剩文章。”1942年王映霞在重庆跟实业家钟贤道结婚,在当地引起轰动,因为那时王映霞已经是一个明星一样的人物。钟与王相处近40载,伉俪情深,育有一子一女。抗战胜利后他们全家搬来上海,是我家的常客。1994年我父亲去世,87岁高龄的王映霞坐着轮椅由人推着来参加我父亲的追悼会,故人情谊深。后来王干娘活到了94岁的高寿。

  1982年3月11日,香港文汇报发表郁达夫佚诗《1915年7月25日寄钱潮》:

  海天云树久离居,

  青鸟西来绝简书。

  旧雨无踪今雨杳,

  新人如玉故人疏。

  怀旧半为西湖景,

  惜别非关北里闾。

  何日吴山重立马,

  荷开并蒂玉芙渠。

  作此诗时郁与家父为东京第一高等学预备学校同班同学,尚不满19岁。能写出如此文采横溢之诗篇,足见其文学天赋。为了此诗,许多报刊来找父亲,询问诗背后的故事,但父亲那时已87岁,完全记不起一个甲子前的事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7版:齐心补短板 共话获得感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广告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5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阅读/连载
   第A20版:新民法谭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广告/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旅游
   第A24版:出行优荐·广告/新民旅游
   第A25版:新民旅游/别处风景·广告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平凡人的“戏梦人生”
忆起郁达夫和王映霞
一峰高出白云端
金妮与老厨娘 (油画)
科学与艺术联姻
别人不懂,只有你懂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忆起郁达夫和王映霞 2017-12-26 2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