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专业知识弱,是不少农民的发展“痛点”。去年以来,金山率先在全市探索农业信息精准对接,整区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程,打造“农业云”平台,建立119家标准型“益农信息社”和20家专业型“益农信息社”,打通郊区农业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借力“市民云”将市民享受的城市公共服务延伸到郊区,将涉农领域的优质资源和特色服务汇聚成“农业云”融入“市民云”,形成资源共享。
远程问诊
打破定点定向服务
最让谢爱民惊喜的,是一旦遇上疑难杂症,就能够在线求助农业专家,远程“问诊”。不久前,他种植的一批草莓突然腐烂,眼看一年收成将打水漂,大冬天里心急如焚。“后来,我把草莓的病症拍照上传,一位农科大的教授诊断是灰霉病,并且告诉我怎么防治,现在整个大棚的草莓都没被传染。”
除农业种植的专业信息,“农业云”平台还整合一站式民生政策服务、“农民一点通”农业综合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和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覆盖涉农知识库、农业在线咨询、农产品价格、村集体财务查询、涉农补贴、土地承包等多个方面,切中农民需求。
“以前农户要查资料,特别是涉农补贴和村集体收益等,只能往村委会跑,现在这些信息整合在一个平台,农户随时随地能够查询获取生产和生活信息。”金山区农委信息科负责人冯连芳介绍,农业信息向移动端的转换,不再是定点定向的服务,而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
“农业云”+“信息社”
进一个门,办百样事
“农业云”是农民手机上的“好大夫”“好帮手”,益农信息社则是农户家门口的“服务站”,提供普惠公益的信息资源。金山廊下镇中华村,是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首批试点,也是“益农信息社百佳案例”。中华村党总支书记陈志奎坦言,经过升级的网络不仅支持电子商务服务、在线课程、远程沟通,还为充值缴费、买票挂号等提供便捷,“进一个门,办百样事”。
亭林镇点甜农庄创始人、“85后”农场主王金悦,因研发农业机器人、发展智慧农场,在全国农业科创比赛上屡获佳绩,而今他有了一个新身份——金山首批专业型益农信息社负责人,为周边农户及青年“农二代”普及农业机械化知识,助力本地智慧农业。
通过“农业云”+“益农信息社”的双重服务模式,金山正逐步实现“服务延伸到村、信息精准到户”的建设要求,打造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品牌。此外,金山将加强信息员的业务培训,强化设备的运营维护,促进“线下农业”和“线上农业”同步发展。
今年,上海将总结金山区试点经验,在全市余下涉农区整体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市农委信息中心副主任叶有灿介绍:“通过云、网、端整合形成城乡联动,既让市民了解郊区的优质农业资源,也让农民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实惠。”
本报记者 范洁
通讯员 熊雪寒 林鹍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