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短板 打造品牌
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发言时特别提醒,千万莫要将此次的《图兰朵》写“首次”,因为早在2007年,这对搭档就曾携手瑞士苏黎世歌剧院引进当时最新版本《图兰朵》。那是上海大剧院和上海歌剧院共同参与的第一部歌剧,也是之后长达10年的合作开端。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是俄罗斯的马林斯基还是巴黎歌剧院,剧院和剧团都是一体的。而中国的情况略有不同,虽然一个叫大剧院、一个叫歌剧院,但上海大剧院作为剧场方并没有剧团,而上海歌剧院作为剧团方并没有自己的剧场。
对上海大剧院而言,没有自己的剧团,就难以实现剧目的积累,纯靠邀请、借助外力会因对方档期而频频受限。而对上海歌剧院来说,没有自己的剧场,每要创排新剧或是演绎经典,档期都要候着剧院的空档来,亦有诸多不便。结果,各自的不足都妨碍了上海歌剧品牌的树立和推广。
打破剧场和剧团的界限,互补长短,让上海大剧院和上海歌剧院一拍即合。从2007年的《图兰朵》到2012年的《波西米亚人》,再是《阿蒂拉》、现代版《曼侬·莱斯科》《阿依达》等,仅上海大剧院2017-2018演出季,这对“黄金搭档”就奉献了三部自制歌剧。
十年耕耘 票房逆袭
“三场演出,开票三周,全部售罄!就连加座和包厢位都悉数卖空。”昨日发布会上,当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公布这一数字时,赢得台下一阵掌声。确实,如今选择如此之多的演出市场,就连当红音乐剧要卖出这样的票房也是奇迹,更何况是素来被认为曲高和寡、高深难懂的歌剧?
最难得的是,这样的票房逆袭并非偶然,竟是常态。仅以上海大剧院2017-2018演出季中的三部歌剧而言,《阿依达》参演去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时,出票率就达到了95%,此次《图兰朵》更是刷新票房纪录,就连紧随其后的《纳布科》,知晓度远远不如前两部经典,且也是初次亮相上海舞台,开票24小时不到居然也已卖掉800多张。
票房火爆的背后,离不开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共同打造“上海歌剧”品牌的十年耕耘。张笑丁坦言:“票房数字的表面现象下,是观众的审美已从寻求轻松愉悦的小剧目,逐渐转向题材更宏大、制作更精良、艺术层次更高的歌剧作品的本质。”
是时候,亮出上海自家的歌剧品牌,“投喂”自家的歌剧迷的同时,也让世界看看上海的实力。本报记者 朱渊
相关链接
梦幻感更具魔力
《图兰朵》是普契尼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导演罗伯托·安多看来,“《图兰朵》这部百科全书式的歌剧就好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二十世纪音乐中现代性的碎片。”
此次版本的最大特点在于“营造出梦幻一般的世界”。剧中,结构精巧的旋律,怦然心动的对白,千回百转的剧情,华丽宏大的场景……都带有奇异瑰丽的梦幻色彩。
该剧由活跃在欧美歌剧指挥领域的意大利指挥家雷纳托·帕伦博执棒,被誉为“身体里流淌着威尔第音乐的俄罗斯女高音”玛丽亚·古列吉娜将演绎24日与26日的图兰朵。据悉,古列吉娜是唯一一个在斯卡拉歌剧院的16部新制作中都出演过主要角色的演员。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