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世代相传
央视每逢周六播出的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谢谢了,我的家》(见下图),将通过12期节目讲述54个不同的家庭故事,留下54句精辟的人生箴言,本月已先后有朱德、鲁迅、汪曾祺、边防军人张玉贵等后人以及“华人神探”李昌钰、“谭门父子”谭孝曾和谭正岩、“疯子”警察张喆、前国脚杨晨等走进演播室,讲述各自的家风故事,播出后让许多观众大为感动。首期微博话题“谢谢了我的家”24小时内阅读量超过1700万,讨论数超过5万,节目音频在喜马拉雅FM客户端收听量超600万次。
朱德之孙朱和平亮相荧屏,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简单质朴的伟人形象。朱德从三次主动降薪,到他去世时,家里翻箱倒柜都找不到新衣。最后,家人按照其遗嘱将仅有的两万多元交了党费,每个细节都让观众为之动容。在爷爷影响下,朱和平坚守“立德树人,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并期待将这家风世代永传。
作为京剧世家,谭家七代人一脉相承,已诞生了数十位京剧演员,其中不乏大师。其第六代传人谭孝曾说,使自己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祖父谭富英在他陷入低谷时说:“有屁股不愁挨打,砖头瓦块还有翻个的时候。”这句俚语通俗易懂,给了当时无戏可唱的谭孝曾以极大的精神鼓舞。他被这句话点醒后,坚持每天练功吊嗓,一练就是几十年。
观众感同身受
在安徽卫视播出的大型文化类谈话节目《家风中华》由杨澜主持、钱文忠任文化嘉宾,它也以传承优秀家风为主题,通过生动讲述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如包拯的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等优良品质使其有“包青天”的美誉。在节目中,包氏后人通过自身生动的故事,传承“孝”之思德,践行“肃”之功德,显示了包氏“孝肃家风”的精神力量。如胡雪岩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徽商代表人物,《家风中华》邀请胡雪岩第五代长玄孙胡巍为观众分享了胡雪岩诚信经商的故事。在胡家,“诚信”的家风不仅仅是从祖上那里延续而来的“诚信经商”,更多的是“诚实做人”。
《家风中华》并不局限聚焦名人家庭,更把镜头对准了平凡家庭,如坚持记账60年的浙江丽水市民董淑萍一家、把百年草垛奉为“活家训”的如皋冒氏一族、在海岛上有个世代守护灯塔的家族、在大山深处有坚持送完“山村最后一公里”的汪家三代信使等,这些真挚感人的百姓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优良家风的意义。
家庭无价之宝
展现优良家风的节目还有山东的《齐鲁家风》、河北的《中华好家风》、湖南的《儿行千里》、辽宁的《家的味道·老兵》、西安的《丝路家训》等。
北京的《念念不忘》以名人后代用书信与先辈“对话”的方式,传播了中国优秀传统的“家风、家教、教训”,让网友赞不绝口。如讲述梁启超帮助九个孩子走向人生巅峰的秘诀,让观众受益匪浅。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个个优秀,有诗词专家梁思顺,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
央视纪录片《家风》还以古代家训为切入口,体现了中国家族对传统美德的执著追求。它从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家风讲起,追溯到把“读书做人”作为核心的《颜氏家训》、把“读书报国”当成家风的《钱氏家训》、以“修身”、“齐家”作为宗旨的《朱子家训》等,展示了良好家训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显示了优秀家风是家庭的无价之宝。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