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门忠烈扶助农工廖仲恺
刘白云
■ 廖仲恺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 发
  “‘人生最重是精神,精神日新德日新’,这是廖仲恺先生在狱中写给儿女的诀别诗《诀醒女、承儿》中的一句,我认为,这是廖仲恺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做兼职讲解员的90后大学生谢思婷正声情并茂地向参观者介绍。

  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坐落在为追念廖仲恺先生而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院内,该学校已从中专学校发展为本科高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馆内收藏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及其儿女廖承志和廖梦醒一家两代人为中华民族复兴前仆后继的珍贵史料。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号夷白,字仲恺,广东省惠阳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

  1903年,廖仲恺与夫人何香凝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两人在日本东京结识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从此坚定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洪流。

  1905年,廖仲恺夫妇协助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同盟会,廖仲恺担任同盟会总部的副会计长和外务部副部长。

  1922年8月,孙中山先后会见了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和苏俄使节越飞的代表,决心联俄联共,接受改组国民党的建议。廖仲恺两次奉命前往日本与越飞会谈,在国民党改组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23年2月,在孙中山返回广州复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后,廖仲恺先后担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和广东省省长等要职,全力协助孙中山进行国民党改组工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后,廖仲恺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兼任中央党部工人部部长和农民部部长,2月又被任命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理委员长。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坚定维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维护国共团结和国民党的革命方向,成为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旗帜。他也因此被国民党右派视为夺取党权、拆散国共合作的重大障碍。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前往参加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会议途中,被国民党右派豢养的暴徒刺杀于中央党部楼前。

  在廖仲恺的革命生涯中,何香凝始终给予其坚定的支持。她曾作《赠别》诗为丈夫壮行:“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中华史上名。”廖仲恺遇害后,何香凝强忍悲痛继承丈夫未竟的事业,为巩固革命统一战线而继续奋斗。

  2017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在90周年校庆时,将何香凝当年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确定为新校训,教育师生继承廖仲恺、何香凝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务实笃行,服务社会,情系农工,立志报国,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奋斗。   新华社记者 刘白云

  (据新华社广州4月20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金融城
   第A16版:家庭理财/金融城
   第A17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A2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专版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28天,6名“战士”交出满意答卷
延安时期鲁艺版画落户复旦图书馆
中外“大咖”对话创意创新
一门忠烈扶助农工廖仲恺
广告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4一门忠烈扶助农工廖仲恺 2018-04-21 2 2018年04月2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