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负责人陈华强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在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指导下,大棚养殖模式获得成功;不仅如此,最早上市的一批白对虾还卖出了每斤近50元的高价,比起传统养殖价格几乎翻了一倍多,这让他信心大增。今年,尝到甜头的他又投入数十万元,扩大大棚养殖面积。过年前就从海南引进虾苗,通过电加热的方式,将塘水保持在白对虾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虽然投入大一点,但因为能比传统虾农多养一茬,土地的利用率上去了,虾农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如今,在奉贤对于规模化养殖户来说,大家对大棚养殖趋势已经形成共识。上海傲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虾塘若要改成大棚养殖,每亩需投入基础设施费15000元,配套设施费5000元,整个改造费用每亩达到了2万元。如果没有病害,一般每亩池面可产对虾600余斤,若按全年平均价格30元/斤、1年养2茬计算,每亩收成近4万元,去除虾苗、饲料等成本,不到2年就可收回投资。
此外,大棚养殖相对于传统露天池塘养殖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可控性比较强。不少虾农表示,露天池塘养殖的南美白对虾每年只能养一茬,养殖周期在每年五月到十月,其中还有虾农们最为担心的梅雨季节。此时,虾苗正处于从苗池放向大塘的关键时期,时阴时雨的天气容易使白对虾产生病虫害,导致大面积死亡。而采用大棚养殖后,不仅可将外界天气影响降至最低,放多少苗种、投喂多少饵料、温度、溶氧、排污、换水等,基本都能做到精确计算和控制,最大限度保证了产量和养成率,使虾农利益得到保障。
在采访中,也有部分虾农对大棚养殖持谨慎态度。根据养殖经验,大棚薄膜使用年限一般在2年左右,如遇台风等恶劣天气,损失还会更大,但目前针对水产养殖的农业补贴相对较少,且农业保险额度标准偏低。虾农希望,农业部门能够完善相关政策,鼓励有梦想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水产养殖方面走得更远更稳健。 本报记者 李一能
通讯员 邵毓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