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亚·欧姬芙的《曼陀罗/白色花朵一号》,2014年在纽约苏富比以4440万美元拍出,缔造了世界女艺术家作品拍价之最。这位20世纪美国著名艺术家说过:“男人们叫我最好的女画家……我觉得,我是最好的画家之一。”
这个夏天,王小慧经典摄影作品展和山下工美特展同时在上海开展,两位女性艺术家并未如乔治亚那样,避讳自己的女性身份,事实上,她们正是将女性的敏锐与纤细做到极致,催生了作品的巨大张力。
从感性向理性的跨越
跨界艺术家王小慧经典摄影作品展,展出她多元化影像风格的三个系列作品。
“花之灵·性”系列,通过娇艳花朵的自然腐败或火烧摧残等,完整描绘出生命的旖旎多姿、生死无常。作者以花卉为载体,探究生命本源,借用花朵由盛而衰至死,表达了女人眼中生命的旺盛和脆弱,对生命状态的独到诠释。
“阴与阳”系列,是作者早期拍摄的人体作品,典型的女性审美。作品以孕生万物又变幻莫测的阴阳为根基,蕴涵强烈的生命冲动,对许多视觉要素的微妙把握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
“本质之光”系列,属于观念摄影,记录了思维的视觉痕迹,是镜头对视觉状态在时间过程中的全记录。作者对光的个人化处理,炉火纯青。她用照相机“画”摄影作品,通过合成的影像展现如梦如幻的内心世界,将本来记录客观世界的摄影转变为精神性的虚像,借助光的符号语言,展现了个人化的艺术风格。
王小慧20年的摄影历程,从最初“视觉日记”完全纪实的、日记式的拍摄,到现在的观念先行,迥异于传统摄影的写实手法,由印象趋向抽象的倾向,但又不失东方女性哀美的诗性情韵。
谁说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只能停留在感性层次呢?
且看涵盖了山下工美各个系列作品的“浮光掠影·山下工美特展”。
山下工美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用“影子”创作的艺术家,其作品不断入选欧美各大博物馆和双年展。她是堪称和草间弥生同等重要的日本当代艺术家。
“浮光掠影”展第一站在中国台北,引起轰动。第二站到上海,展览集结了她创作25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最知名的“光影系列”,还有“星座系列”“拓印系列”“织品系列”与近年的“山谷系列”。
对自己的作品,山下工美解释道:“我在创作时发现,当熟悉的事物转化为不能由习俗定义的东西时,它们其实向我揭示了生活的其他维度。我的艺术创作让我意识到,我们只看到了通俗生活中极微小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其实是无法估量的深远。”
在山下工美信仰的价值里面,艺术只是生活的片段,是情感的只言片语,真正伟大的都是生活和人自身,她的艺术就是为了去看见那些在平庸生计里被人遗漏的重要片段。
是不是像一位哲学家,在告诉你,她种种抽象思维的内涵?
敏感的心,细腻捕捉生活
在对生活的敏感这一点上,似乎女性艺术家有着天然的优势。所有的激情涌动、奇思妙想,以及最终呈现的作品,都缘于那颗敏感的心对生活细腻的捕捉。
日本小城走出来的山下工美,从小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仰望清晨薄雾下的穹宇和繁星密布的夜空,看午后光与影的变化,喜欢云、水、影子和人们的好心肠这些不固定形状的东西。她曾经在世界各地旅居、求学,边走边看。对传统观点感到沮丧和困惑时,她开始去了解不熟悉的东西,培养从不同角度看待熟悉东西的能力,并试着以艺术家的身份,透过作品来处理问题。
她最有兴趣的、花最多时间去观察的,就是人。她的许多作品,是“用光源与影子来雕塑”——用光源与物件打造出人的剪影。她擅长从大自然与平凡生活中寻找灵感,并使用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字母、数字和阴影这些最简单的媒材来创作,勾勒出不同的轮廓和人物样貌。不靠高科技,积木、布料、针线甚至信用卡经由她的手,都被重新赋予了形状和情感。女孩、婴儿、恋人等等,她表现的都是来自最平凡生活的最普通的人,抽象的影子在她手里幻化为一张张生动的脸。她的作品信息极有限,把大幅想象空间留给观众。
与山下工美的一路顺遂相反,王小慧的个人遭际及由此激发的创作,我视之为“伤花怒放”。王小慧抵御了命运的坎坷,创造出崭新的生活和艺术。“别人把艺术当成工作,而我的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她在每一件作品里,点点滴滴记录下对生命、死亡和爱的细腻感受。
在痛失亲密爱人、从死亡线上挣扎着醒来之后,她第一时间拿起了相机,自拍受伤严重的脸。“肿胀的脸与她周围的康复器械在显示她从死亡边缘逃离的代价……”被评论家称为“摄影史上最真实的自拍作品”的这些照片,以“我的视觉日记及关于死亡之联想”为题,在1997年德国赫尔腾国际摄影节展出。女性的敏锐触觉及直面惨淡的勇气,赢得了尊重。
此后七年,王小慧的绝大部分作品都围绕着“死亡”展开。经历重大变故,她的摄影作品,从《我的视觉日记及关于死亡之联想》到《我的孩子梦》《九生》的表现力度,比以前更深厚,主题也更丰富了。直到一次偶然的旅行,使她重新打开心灵,从痛苦中自拔,振作起来。
直到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两幅她近距离捕捉到的奥黛丽·赫本老年肖像,令观者无不动容。“她脸上有很多皱纹,但丝毫挡不住她身上那种光芒四射的美。她的美是内在与外在的统一。”王小慧用玫瑰花来比喻赫本,“这样的女人,她们生命中的任何阶段都有一种独特的美,不管是含苞待放,还是盛开绽放或者是生命枯竭时。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优雅地老去’,赫本无疑是女人之典范。”
她又一本摄影集《从眼睛到眼睛》出版时,最初拒绝名人肖像的出版方看到赫本的这两幅照片,破例将其纳入书中,因为“神情抓得很好,很能体现一代女神的风范,就像天使在人间”。
亲人的目光始终追随
女性艺术家的成长,也许更需要亲人的支持。
王小慧说起对她从小影响巨大的母亲,微笑便从嘴角漾开来。知性豁达的母亲,一向鼓励她自强,说女孩子不应该特别看重外表,但学习要好、人品要好。这样培养起来的女孩子,比别人家的格局大、眼界高,是毋庸置疑的。当女儿为艺术满世界奔波时,她对女儿说:“自行车只有在骑着的时候,才不会倒下来;有时候,人要给自己非常大的、内在的支撑。”
另一份全心全意的支持,来自相伴五年的丈夫。当建筑系出身的小慧“不务正业”地迷恋上摄影,明显比她专业得多的丈夫竟然乐于当她的“摄影助理”,帮她扛沉重的器械,同时指导她操作……
山下工美的身后,同样追随着几多殷切的目光。
从名字开始,就寄托了父母的爱与希望,预示着她的未来。父亲为她取名kumi,正是借用汉字中“工”(创造)和“美”(美)的美好意象。于是,山下工美拥有一份创造美的职业,成了命中注定。
父亲是雕塑家、工业设计教授,对日本传统工艺兴趣浓厚。母亲学时装设计,为她和两个姐妹设计、制作衣服。不经意间,父母营造了充满艺术氛围的成长环境。父亲画着简单、美丽的图,向小女孩们解释万事万物。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山下工美乐此不疲地独自画画或做手工。“我从来没有自觉决定成为艺术家,我只是继续做最喜欢的事情。”轻松自在地长大,山下工美创造出了雅俗共赏的艺术。
生性害羞的山下工美不爱说话,不擅与媒体沟通,恐惧采访镜头,只想专心做好手头工作。幸亏,她的丈夫放下原先的生意,一门心思做起她的经纪人和工作室总监。这次特展的布展现场,夫妻档配合默契、埋头工作的情景,羡煞中方工作人员。
岁月如此静好,女艺术家才能美美地“看到生活隐藏的模样”(山下工美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