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排练厅,灰色的壮年象王正被吊在舞台中央,而本剧的主角嘎羧仍在制作调整中,将会比象王更便于操控。这头2.0版本的大象偶已经经历过一次迭代,它由木偶剧团独立研发设计,耗时6个月打造出1.0版本,后又经过4个月打磨,设计出了第二代。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表示,此次制作大象完全没有前车之鉴,要能让演员灵活地操纵表演,既不能太重,演员体力承受不了,又不能太轻,会失去真实感。每周制作团队都会来到训练基地,根据演员的使用习惯进行调整改进,目前3.0版本的大象也已经初见端倪。
一片片泡沫材质拼接起了大象的身体,不锈钢、碳纤维和木板撑起了它的骨架,高达3米2的庞大身躯需要3名操偶师分别操纵它的头部、前腿和后腿,才能让它动起来。一旁还有一头训练用的乳白色幼年嘎羧,因为体积很小,所以由一名女性操偶师钻进小象的后腿,手持小象的2条前腿弯腰90度行走操纵(见右图)。
尽管已经使用了超轻泡沫,象王依然重达160斤,其中负责操纵前腿的操偶师需要肩扛起至少100斤的重量,肩部出现淤血对操偶师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王人舟、杨祺、郭础宁3名操偶师刚刚结束15分钟的“上象”训练(见题图),虽然只是简单的前进倒退,却足以让他们精疲力尽,只能采用短时长高频次的方式进行训练。他们仨刚刚进行的是换位操纵,本来负责操纵后腿的杨祺来到王人舟的前腿位置,一背起不锈钢支撑架,杨祺马步都扎不稳,咬着牙说:“前腿的重量,果然名不虚传。”除了换位训练,演员们还要接受默契度训练,这样才能在舞台上不借助口号和眼神,仅通过气息和操纵象腿带来的力量传递信号,让其他操偶师立即同步行动。
即使是女性操偶师,需要的体力一点不比男性操偶师少,加上小象的操偶师需要爬行,找到力量的支撑点就尤为重要。同时,由于爬行时的操偶师无法看清前方的路,只能依靠甩动大象的头来探路,对操偶师的颈椎也是极大的考验。为了增强体力,每天晨光熹微之时,操偶师们都会在农田边进行5公里慢跑,“上象”间隙也会做一些力量训练和放松肌肉的动作。负责操纵小象的邓欣欣说:“从木偶制作开始我们就看着这部剧慢慢从无到有,人偶同台、人偶一体的形式非常新颖,但也很有挑战性,为了这部剧大家都拼了。”
此前,为了让演员熟悉大象的动作习性,木偶剧团曾带着演员们到西双版纳与大象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大家给大象洗澡、喂食、清理粪便,观察大象的情绪、表情和动作。也是在西双版纳,王人舟第一次发现,大象走路和其他动物不一样,是顺边走路的,这样的细节也应用到舞台上,象偶会以右后腿、右前腿、左后腿、左前腿的顺序迈步。刚开始封闭训练时,大家走出来的动作根本不像大象,经过反复观摩大象视频,大家再互相提意见,终于可以自然地用鼻子踢翻水果篮,卷东西送到嘴里,甚至喷土、洒水等剧本里的动作设计都已经基本实现了。为了拓展象偶的更多可能,剧团还与华东理工大学机械动能组达成合作,让一些超出演员操控范围的功能可以使用高科技来实现,而最终象群们的舞台呈现也会因为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应用而更加丰富多彩。 见习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