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翔
昨天12时30分,今年第10号台风在上海崇明东部登陆。这是自1949年以来直接登陆上海的第3个台风。传说中的“魔都结界”并没有应验,吓退台风的“神力”也未出现。然而,上海全城动员,最终经受住了考验。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往往显得很渺小,因而一些人往往期待“天助我也”,但是对于城市运行的管理者来说,不能“靠天吃饭”,更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侥幸。正如市领导强调的那样,着眼于最不利的情况,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哪怕“兴师动众”,哪怕“十防九空”,也要严防死守,不能有半点侥幸心理,全力以赴做好台风“安比”防御应对工作,确保防汛防台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台风对于城市的考验,它就像一张化学试纸,检验着防御和应急能力。我们拥有抗击台风并且最终战胜台风的勇气和信心,这份勇气和信心源自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更源自每一个人众志成城抗击台风的实际行动:市领导分赴沪郊防汛防台第一线,实地检查沿海滨江迎战台风“安比”的各项工作;各区、各条线对各类风险隐患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以人为本做好转移避险、人员撤离安置的组织工作;街道防汛应急队伍迅速到位,各居委启动响应,基层防汛工作相关人员手机24小时畅通;道路保洁人员加班加点梳理了易积水路段,对道路排水口周边的垃圾和淤泥进行清除,确保排水畅通,对废物箱进行全面清理;没有特殊需要的普通市民,在家中等待台风过境,并提前将窗口的盆花等重物拿进来。一位市民在自媒体平台发出感叹,不同人共同在为抗击台风“发力”,这才是真正的“魔都结界”。
应对台风“安比”,也是对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一次考验。城市管理要像绣花针一样精细,在城市防灾中更是如此。申城此次共撤离安置逾19万人,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绝对不是易事。未满月的婴儿、年逾百岁的老人、危重病人……撤离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难题,都在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执行者的能力。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把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做到细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老百姓真正理解撤离的意义,同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转移安置人员安心、放心、暖心,防止意外发生,这些都为今后的类似城市管理工作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台风过后,排查危房简屋、高空设施等检查工作已经开始,确保风险排除后,撤离安置人员回归能安全居住,不发生次生灾害。只有对风险隐患进行一遍遍地排查、整改,不留隐患,不留死角,才能交出一份从台风防御应对、全力抗击到善后保障全过程的满意答卷。
一座城市的防汛防台能力,是对其平时城市安全风险应对能力的一次“考试”。今天上海正在对标顶级全球城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既要增长板、补短板,更要固底板,这“底板”就是要牢牢守住城市安全这条底线。
精细化管理,既是上海这个超大型城市的传统优势,也是时下需要着力提升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城市安全领域,我们更需要全市共同参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完善问题发现机制。如果说,年初上海大雪只是精细化管理一场“小考”,那么此次台风“安比”在上海登陆,则是一次真正的“大考”。无论是“小考”,还是“大考”,上海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未来的上海还将会遇到各类考验,只要我们精准管控与城市安全紧密相关的关键要素,实现最有序、最安全的目标,上海这座城市就会更有温度、更具吸引力、更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