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2017年度中央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105个部门集中“晒账本”。部门决算是部门预算执行结果的年度报告,也是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今年有哪些新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有关专家就此作出点评。
“今年的新变化概括来讲是两个词:巩固和深化。”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巩固是指以前年度已经做到的,今年公开还要继续保持。深化是指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预算公开内容,向百姓交出一本能看得懂的明白账。
“一是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与2016年部门决算公开相比,决算公开的中央部门又有所增加。二是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增加了项目绩效评价的分量,可以更好地反映财政支出的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说。
“从评价结果看,多数项目管理较为规范,预期绩效目标基本实现。但个别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资金管理水平不高、产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予以改进。”
——北京大学财政学系主任刘怡认为,个别自评项目分数很高,是否客观,能不能让人服气,要打一个问号。
“大多数部门2017年‘三公’经费继续下降,特别是与当年预算数相比,相关支出明显减少。”
——公布的决算数据显示。“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热点,如2017年,国税系统中央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7.55亿元,比2017年预算数减少5.31亿元,下降41.31%;比2016年决算数减少1.56亿元,下降17.11%。从中央部门总体情况看,“三公”经费下降幅度也不小。
“公务接待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9.77%,主要是国税系统严格公务接待管理,相应接待费支出减少。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16.84%,主要是国税系统按照属地政策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相应减少运行维护费支出。因公出国(境)费支出比2016年决算数下降5.07%,主要用于国税系统当年国际税收交流合作、国际税收会议和税收协定谈判任务等方面支出。”
——对于“三公”经费持续下降的原因,国家税务总局在部门决算中作了详细说明。
“从这些部门公开的决算可以看出,它都是尽可能地在压缩行政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就是说,现在我们国家是在建立服务型政府,把更多的钱用于民生保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
“预决算数据应当公开到‘目’级科目。”
——国家行政学院竹立家教授建议。目前,中央部门决算连续4年按经济分类款级科目细化公开,相当于原来的“目”级科目。社会关注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明细,都已在决算中公开。
“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情况,更展现了部门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所承担社会事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公众利益、民生工程息息相关。”
——白景明说,公开内容和公开方式的新变化,是政府对公众诉求的回应。
“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改进。比如,公开范围如何进一步扩面,如何帮助社会公众更好理解部门决算信息等。财政部将以广覆盖为目标,推动扩大公开范围;以看得懂为目标,推动不断细化公开内容;以合民意为目标,更好回应社会关切。”
——《人民日报》评论。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