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至今,虹口区完成旧改征收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逾3.5万户、约10万人搬离棚户区圆了新居梦。这些数字背后,不得不提“领头羊”杨叶盛。
脱下警服改行“拆房子”
在成为旧改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之前,已过不惑之年的杨叶盛已是警界“大咖”,刑警、治安警、户籍警,几乎所有警种他都“滚”了一遍,到岗旧改副总指挥前,他担任区交警支队支队长,那时虹口交警在全市考核中是第一名。2012年1月,虹口区旧改工作到了关键节点,身为党员的杨叶盛临危受命,脱下警服走进旧改指挥部。他笑言自己从“管红绿灯”的变成了“拆房子”的。
甫到新岗位,“当时我们逐一排查了要完成的任务,发现很多地块连资金和房源都没有落实。”杨叶盛说,他当时感到“头皮发麻”。2012年杨叶盛上任第一年,全区的旧改任务并没完成,这让杨叶盛既充满挫败感又内疚自责。
“原先的经验储备和知识结构全部‘归零’,我就从头开始。”杨叶盛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为尽快适应新岗位,他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凭借着这一股子钻研劲,到岗没多久,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征收员年轻化专业化
杨叶盛发现,征收工作的一个障碍就是居民对征收员缺乏“认同感”,征收员给人的固有印象是素质不高。要加强队伍建设,杨叶盛的第一步是统一着装,征收员每天上班后换上衣服的那一刻就是自律约束的开始。杨叶盛还要求所有员工都到旧改基地居民家中拍照,然后开会谈感受。他用这种办法“逼”着征收员“设身处地为居民争取最大利益。”
杨叶盛的另一个大手笔就是队伍“大换血”。今年31岁本科毕业的陈超是在2013年成为区第一征收事务所征收员,大学里学习过法律、心理学的陈超很快就进入“角色”,她自学房屋征收法律条文,研究相关案例,碰到不懂的虚心讨教。在一次与旧改基地居民的“圆桌会议”上,杨叶盛发现这个小姑娘居然临危不乱,思路清晰,镇得住场面。“是个好苗子。”杨叶盛把陈超主持的几次圆桌会议录下来,作为“范本”给区里各个旧改基地学习。现在陈超已是第一征收事务所的项目经理。目前,虹口两个征收事务所队伍年轻化、专业化,80%以上是年轻人,35岁以下的都有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成为旧改骨干。陈超等还获得了征收工匠等荣誉。他们为虹口旧改的推进按下了“加速键”。
为居民解读拆迁政策
“旧改工作要把合法合规放第一。”杨叶盛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个月出庭应诉一起行政诉讼案件,并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旁听。“我挑选的都是可能会输的案件,庭后分析为何会输?输在哪里?”杨叶盛说,这对依法行政是极好的现实教育。
杨叶盛说,旧改的第一步是要让居民充分了解相关政策,但过去是把居民聚集起来“开大会”,会完了还是云里雾里。杨叶盛探寻更高效的方法。于是,分批进行的“圆桌会议”应运而生,如原虹镇老街1号和7号地块正式签约前,连续7天组织近3000户居民召开了114场“圆桌会议”,解读、宣传征收政策,收集和解答居民提出的6大类、455个问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居民对政策都非常清楚了。最终,这两个地块顺利完成征收。
旧改征收往往会使居民家庭内部矛盾激化,在杨叶盛的提议下,区旧改指挥部专门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帮助居民化解共有产权、承租人变更等旧改家庭矛盾。
试点新政成全市样板
旧区改造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杨叶盛所带领的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却还要“难上加难”——进行“新政”的试点。
2016年底,虹口区117街坊成为本市第一个推行全货币补偿政策的试点。杨叶盛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引导更多居民选择全货币安置,他和工作人员一起实地走访,经过调研和测算,一套科学合理的全货币奖励标准出台了,各房屋征收事务所又为每户居民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让居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有更多选择。合理的方案获得了居民认可,117街坊全货币安置比例均超过80%,之后虹口区试点的几个地块全货币安置比例也均超过50%。 本报记者 袁玮